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1-12-02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之战的背景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长勺之战
在春秋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是各国都是野心勃勃,想要自己统一天下,在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下,齐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即位,就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逃到鲁国,鲁王公开支持公子纠争夺王权,齐桓公原先就对鲁国不满,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说,执意要攻打鲁国。
鲁庄公得知齐国大军来犯,决定动用国家力量来和齐国抗衡,鲁庄公准备发兵的时候,曹刿自荐想要参与战争。曹刿曾经问过鲁庄公,你凭什么相信自己的部下会为您付出生命,鲁庄公说我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百姓,从不亏待他们,我尊敬神明,都有祭祀他们,我在受理案件的时候一定明察秋毫,给百姓一个交代。曹刿认为他尽到了作为君王的,具备了与齐国一战的资格。
两军在长勺展开决战,等到列阵完毕,鲁庄公想要击鼓出击,来个先发制人,曹刿建议鲁庄公严守阵地,以逸待劳,等待击败敌军的关键时期,鲁庄公同意了。齐国军队凭借自己的强大兵力,分外嚣张,士兵们也是急功近利,结果连连三次出击,对鲁国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一定不会错过这么精彩的游戏!作为热爱《盗墓笔记》的唐嫣 这下齐国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这时候的齐军开始士气低落,曹刿看到这样的情景,下令发动进攻,鲁国军队憋了好久,一听到战鼓声,士气高涨一鼓作气,给敌人重创
,齐军哪里想到自己的军队这样的不堪一击,下令撤退,这仗咱不打了。
鲁庄公见时机已经成熟,想要乘胜追击,曹刿先看了敌人撤退时车轮的留下的印子是否整齐,敌军的战旗是不是整齐,再判断齐军真的是逃跑而不是战略撤退半路埋伏后,才同意鲁庄公,鲁国大胜。
长勺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诸侯崛起,争夺势力范围的大国争霸时代。而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年间重要的封地,两国相邻,在领土问题上免不了有多多少少的纠纷,长勺之战就是在如此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
长勺之战背景
当时的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曲阜嘛,因为是孔子的故乡,所以也就特别推崇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和齐国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至于齐国,过去是姜子牙的封地,这片土地上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姜子牙立国后推行一系列利于发展的政策,推行礼制,因地制宜,重用贤人,这就导致齐国经济发达,实力强大,从西周到春秋都是老大一般的存在。
周庄王十一年,齐国内乱,君主之争让整个齐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后来公子小白在和公子纠的王位争夺中获得先机,成为日后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因为当初鲁国支持自己的对手而怀恨在心,鲁国想要派大军送公子纠返国,受到齐桓公打压,双方交战,鲁庄公把大旗插在将领的车上,自己才捡回一条命,鲁国大败。
之后鲁庄公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取信百姓,祭祀神明,和百姓有难同当,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长勺之战中,也因为贤德受到了到了有远见卓识的曹刿的帮助,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遗址
长勺之战的遗址在现在的今苗山镇杓山南,鲁庄公七年的一天,这里正进行着一场足以为世人铭记的战役。
长勺之战纪念碑
西杓山村南有一座山叫做杓山,在杓山一片丘陵地带中杓山显得特别高大。杓山最高峰的地方原有一个古山寨,所以山峰又被称为杓山寨。后来村民说山的形状像倒扣着的勺子,就有杓山的名字了。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杓”通“勺”,所以历史记载中的杓山和我们现在说的勺山其实是一个东西。
在杓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台子,似乎是天然形成的,当地的村民叫这个为擂鼓台,据说当时两军交战,都要在这个台子上为彼方呐喊助威,增长士气。
西杓山村还有一座古庙,叫木莲寺,寺庙的占地面积也很大,庙宇里重多大殿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有村民说一般人不敢进去,里面有神明。
木莲寺所在的高台据说是点将台,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将领会站在高处,或者有利地形处调兵遣将,从而达到扭转战局的效果。
在西杓山村头,立着一块长勺之战遗址碑,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发生的地方。
《左传》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位置在哪,但是我们从战争的描述中可以推断出,当时齐军兵力强大,一定是要带战车的,而能允许车辆在山上通过只有只一条通道。
而且杓山北面地势开阔,可以让战车布阵,要是齐军败退也只有一条通道可以逃跑。也就应证了曹刿怕齐军诈降,然后在半路埋伏的推断。除了地形,村民在当地挖到的一些青铜器也是那个时代战争的遗留。
南通男性功能障碍治疗费用呼和浩特医院哪家治疗男科好
济南治疗阳痿费用多少钱
上一篇:阿古柏东干族是什么关系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