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缘天柱山合章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30

山之崇者为岳,地之低者行川,山岳出云导雨,故不乏大河怀抱。在中国中部就有一处被誉为“皖之源”、“天之柱”、“古南岳”的山水相拥圣地,曾经的或当下的寻思与觅问却不绝于斯……

“天柱”神思

恰如山的乐章迸发最强音,大别山——霍山伸向东南之一脉至此突起一峰如柱,浑身石骨,峭壁间分布着节理,仿佛汉子胸前那发达的肌肉与劲暴的筋脉,透着一股男性化的刚正雄浑之气!其神姿高彻,拔地撑空,直上苍穹,是受天之召唤,或为地之使然?拱围其下的群山,或颔首,或曲体,或匍匐……于是这莽莽苍苍的山脉便有了主心骨,有了一个敢于担戴的伟岸之名:天柱山!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2000年前屈原指问的擎天之柱在此有了卓尔不凡的回应,主峰之巅的“孤立擎霄”四个摩窠大字洋溢着先民们对他的崇尚与礼赞,也蕴含着追求卓然而不免离群独立、耐受寂寞的弦外之音。难得这中天一柱,千百年来神情专一,不因出类拔萃、或褒或贬而有戚容与喜色,始终昂首天外,以一种神守的姿态!

伟者对他趋之接踵: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前来登礼,号曰南岳;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入境得小乔,首创战争与爱情、威武与美丽同行的佳话;左慈、葛洪藉此山灵气而修行得道;李白、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许多文化巨匠都一一表达出“卜居天柱、养老归宿”的愿望,前呼后应,竟不约而同。

人们神往此山,自是敬畏他的神奇!解读山岩脉理,原来他是自然力的神来之笔!

大约在2.4亿年前, 大海之中,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岩浆涌动,地裂天崩,经过漫长的演化,前者竟神奇般地折返地面,加之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左行影响,便在这板块缝合带生长出一柱擎天、万山拱围的山岳大观,并以“东方最美花岗岩”、“举世无双超高压变质带”、“新生代早期化石宝库”等三大亮点著称于世!更神异的是,他的出现竟与珠穆朗玛峰、百慕达以及后来的埃及金字塔等许多惊世奇观一起,神约般地围绕在地球北纬 0℃圈上,仿佛为之镶上一串珍珠项链!

“狂热之后是深沉/深沉,不是死寂/深沉下淀积着大地的隐痛与生机”——天柱神妙的造化之道突然令人想起这样的诗句,是人对自然的神解,还是自然对人类的启迪?

其实,在岁月面前,山是追问不尽的奥秘洞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作天柱“洞门千仞锁云雷”之说。有“洞门”就有信仰者青睐,中国宗教各派均以不同的方式据此建构精神家园:恪守“天道高于人道”、热爱自然、追求自在世界的道教尊此为“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主张“僧家自然”“不二信心”的禅宗三祖驻锡山麓,点化传法,创立了“法不外求,明心即解缚”的第一禅悟圣境!由于地处国之中部,承东启西、南北过渡,故阴与阳合于此,雄与秀藏于山!

薄雾在谷壑间升腾,山添几许仙意!云烟缭绕,总是无极又有极的气息在运行,于是便在这云之上或下屹立着一座座青峰,一道道峻岭:“翠华”峥嵘壁立,“蓬莱”敦秀丰腴,五指峰巨擘高张,覆盆峰穹顶硕然。……峰峰相簇,率性绵延,畅游其上,起伏如飞天游龙!“青龙背”远眺,“腾龙峡”扪崖,“潜龙窟”探幽,步云桥追霞,天柱大美,尽收眼帘,碧空寥廓,诸峰萦廻,列岫晴岚,长林佳木,振之以清风神爽,没有了尘世的浮澡,山为来者过滤了很多,才具这般澄明之境。

神清气定,方现风骨翩翩。

山之骨在石。山以石头的方式,变幻出各式魔方造型:混元霹雳,蜒蚰爬壁,仙人打鼓,犀牛望月,祖孙耳语……,岂止是形似,简直就是一种生命模式的神似表达!在一道名为“龙吟虎啸”的崖面上甚至还神奇地出现了皖公神像与皖省地图的轮廓,无怪乎天柱山又名皖公山,即皖省的源头山。看看这有意或无意的个体存在,自由又不自由的组合,你就会明白,中国科学界认定“花岗岩崩塌堆垒地貌”必以“天柱山型”为标志背后的丰富内涵!

滚石夺天工,竟巧叠出许多石棚石穴:炼丹洞,柬之洞,迎真洞……充满野趣与迷离,尤以神秘谷最为奇绝!进入这“花岗世界第一秘府”,简直就像阅览一部人生教科书,洞连洞,洞套洞,曲折与开朗,崎岖又坦荡,上天入地、跌宕起伏、黑暗过后见光明,种种物象无不再现着种种人生际遇,天人合一,神鉴无余啊!

“天柱通神” ——王蒙留言非谶语,乃神悟也。

神山见仁,厚土载物。

又是叶芽初萌的日子,山精神起来了,开始季节的叙述:春的鲜绿,夏的翠润,而后会有秋的金黄,冬的莹洁!是生态的散曲,却又是起承转合的完整篇章!云海、佛光、雾淞、冰挂,皆是韵脚间或的点缀,充满着梦幻般的神采;杜鹃迎宾,石莲嬉子,红叶传情,黄杨傲雪,荣枯更替之间,一段有一段的精彩,一程山水一季人生!

仿佛吹响生物的集结号,全山有植物1650种,动物 00多种。天柱松飒爽, 松妩媚,虬龙松盘桓……林高歌,花相映,鸟和鸣,自由闲洽;鱼鳞木、天女花、娃娃鱼,天柱献三宝!

如此惠草佳卉、灵性芳华的背后自是母性多情的相偎相伴,是生命之源——水的滋养!

因为有了汨汨清泉,潺潺溪水,激扬飞瀑,诗意丹湖,山便有了血脉,有了壮美与柔情相融的精神,既磅礴挥洒出潜、皖二水龙蛇般的狂书大草,又入定生慧出“擎天立地”式的正楷范模!

山超拔雄伟,可谓有神勇,水应变迂回,仿佛有智谋,山水纤尘不染,可谓有德性,人生最佳境界不就在山水之间吗?

山水滋润,日子就滋润。

修道养身,行禅养心,学儒以养浩然之气!

一条东南麓的山谷,斗折蛇行,流泉石上,水曲环山,引来多少文豪雅士、羽客高僧、各界“达人”的眷恋徜徉。松石树影之间,天籁梵钟声中,三百多幅石刻历历在目,岩壁一脸沧桑,瞬间定格的是曾经的神悟,还是某种法则的猜想?亦是,亦不是。如今络上流行“晒”信息,古人此举还真的是在石头上对着阳光晒家世,晒游踪,晒心迹呢!“山势欲相抱,一条微径盘”、“终当脱尘鞅,高卧从所安”——曾被唐肃宗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付宰相的窦参留下的诗句颇能体现留连于斯的心境意味。游人俯仰其间,触摸石书,指点这篆,那隶,这行草,那楷书,解其中味乎,抑不解其中味乎?是触摸昨天也是触摸今天;“曾闻佛法本无法,莫认浮生作有生”,题刻的是古人,说的不也是今人吗?

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佛光寺背后,有石台与石穴,宛如天造的神宇,官家泐石的“嘉平馆”,释家题刻的“极乐大地”,隐士所书的“洞天深处”,无名氏题留的“山高水长”,字字皆秀言,但与今人所谓“做秀”无涉,因为谁也无法拒绝这里美好平和安详的禅境意味!一座巨石斜搭交错的山洞,曾经是“孟子之后第一人”马祖道一大师的行禅之所,原来禅家就是这样平常,回归自然,简单而本色。

一处由高中下三道脊岗组成的神丘白鹤山,乃当年汉武帝朝觐南岳天柱的祭台旧址;唐明皇李隆基在此留有应梦井;宋太宗敕建灵仙观;一生大起大落的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来相邻的舒州优游,碍于犯官不得擅自离境的规矩,故这次行旅未能记入史料,但他到此所做的《灵仙观》一诗早已流传民间,“青云缓步真闲暇,此处蓬瀛路正开”不正是其旷达胸怀、不辱人格的诗意表达吗?

一连串显然是坍塌而成的虎头崖洞窟群中,有被古人名之为“铁笛龛”的石室,整石凿空,棋盘犹在,但博奕者早已人去穴空,留下文字,镌刻其间,“超然物表”,“元气磅礴”,风光的是自然景物,感悟的却是人生哲理!

心随千岩万转,神追代代英豪,人类文明的印记与天柱的物华天宝竟是如此的水 融:“皖国之都,南岳之古,京剧之祖,禅宗之地,二乔故里,黄梅故乡!”

原来这山就是中华文化的生根之山!皖之根,禅之根,戏之根,岳之魂……根根相系,神传天下!

消解了多少山寨争战的硝烟,又接纳了多少或短或长的行旅。天柱山面对入世者,他恪守着出世,他不是人世难填的欲壑,而是可持续又独具魅力的“这一个”——

一柱擎天,雄奇灵秀,神韵无穷,历久弥新!

天柱禅思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天柱山历来为僧家视为超然兴致所生之处,即参禅处。

禅不仅在山,还可以入诗入书入画入茶,入少林功夫,所入皆境界大变。

然禅境又分三等: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最早提出这第三禅境,即禅之最高境界者是谁?他的道场在哪里?

九百多年前著名禅师白云守端在此所吟的“忽然撞着来时路”之偈语,倒是应了笔者此刻的心情,翻检故纸黄卷日久,突然发现原来这位大师不是别人,正是由苏入皖,来天柱弘法的唐代名僧崇慧大师。师乃彭州人,姓陈氏,佛教典籍《五灯会元》称其于“唐乾元初(公元758—760),往舒州天柱山创寺”;大师上承禅宗四祖旁出之脉,在牛头禅法嗣中别树一帜,独创天柱家风,点化禅境之旨,为禅文化及古皖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千秋过去,尽管风月时时皆不同,但长空万古今犹在,一种禅精神的光照依然在天柱山水间熠熠生辉。

时至春分,阴霾过后,晴日高挂,蓝天如洗,笔者一行直奔崇慧大师所创之天柱寺所在地玉镜山,此山系皖山即天柱山的支脉,因通体石骨、皎莹如玉而得名。寺在山之北,历代皇室恩宠有加,唐代宗曾赐额天柱禅寺,宋哲宗赐额“永庆禅寺”,高僧大德世代辈出,除崇慧外,唐宋间尚有惠符、弘仁、广惠、处凝诸师名闻遐迩,可惜明清屡遭兵焚,逐渐式微。

一种向禅觅踪之愿驱使我斗折山行四十余里,心仪已久的天柱寺豁然在目,这里群峦环抱,高山耸翠,杂花生树,清流枕石,坡上石径斜;春风吹拂处,菜花黄,荠花白,麦苗绿,鸟声娴,山野韵致,令人应接不暇,东有玉镜峰雄伟迤逦,西有雪尖峰承连天柱,正北为双尖峰巍然挺拔,正南有踏儿岭在望,当地人称此地理形制为蟹形活地,天柱寺正坐落于蟹肚脐眼处,看来庄禅一体说果然不谬,道家堪天舆地的风水信仰亦融入禅思禅境之中了。

走进天柱寺,殿堂屋舍显属新建,一派现代民居风格,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气势与古韵了。开门相迎的是三戒居士惟利,据说主持宏法赴广东韶关佛学院深造去了。居士领着我们一一参观,或追忆往事,或扪摩古迹;一位81岁高龄的祝姓邻居老人也主动前来介绍情况。原来此寺鼎盛时,殿宇恢宏,寮房千间,僧人逾百,香客如云。因受敕封,故寺产丰裕,地界广阔,南北跨度长达五里,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其南面山门所在的山岭原名塔儿岭,因每日见马儿踏岭,蹄声哒哒,故老百姓便名其为踏儿岭。

追溯当初禅宗一祖达摩至五祖弘忍的传法活动,有一明显趋势便是自北而南,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广。隋唐时期的皖公山(即天柱山)与金陵的牛头山一带,襟长江而相连,同属驻治扬州的大都督府辖区,同属扬子中下游的楚文化区域,哲理的思辨、自由的玄想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故而融定慧于一体的牛头禅能于此发脉发展亦非偶然。正是由于地域与文化上的这种亲缘性,使得金陵的牛头禅师们一再地把眼光投向了天柱山,继牛头禅二祖智严于唐武德年间入此山禅修后,其六世门人崇慧大师又追随遗踪,来创天柱寺,并且大振宗风,惠化众生,极一时之盛。

人间禅路分南北,地上风波贯古今。

尽管牛头禅法与后来的慧能禅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属于北禅渐悟宗风,主张简明顿悟思想路线的慧能南禅才是适应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使佛教中国化之主脉,于是牛头禅随之衰落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天柱寺的命运亦与其开山祖一样,虽在宋明间有过中兴,但最终归于寂然,就像那随风而去的阵阵梵音,如今只能亦断亦续如梦中。当地小学的几位老教师告诉笔者,大前年还有韩国禅学者专程来此访祖,结果只能感叹一番而去。

没有比发现更能深入地打动我的心襟了。在居士指点下,我们找到了一块久被疏忽其实十分珍贵的一块题名刻石,显系原石之断碑残刻,现被嵌入寺前护坡中,可辨识者十余字,如“三教大士”、“宣德郎”、“黄叔靖”等。应该说,它是历史上太子阁唯一存世的实证!《潜山县志》载:“天柱寺后有太子阁,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阁已圮,仅石上存有题刻”;据首撰《天柱山志》的乌以风先生当年所见,此刻记载的是三教大士朝散郎刘谊、宣德郎张裁、承德郎黄叔靖等同游太子阁之事。而今笔者终于亲睹真迹,大有贯古通今、穿越回归之感,好似迎面吹来六朝烟云盛唐风。能见古人字,如晤古人面;相对无言胜有声,思絮飞扬接千载:那个天下闻名的崇佛皇帝萧衍不是曾在金陵与禅宗初祖达摩有过一段论功德的对话吗?可惜慧根太浅,未悟禅机;倒是其子萧统, 山水,历来喜欢在一种禅境中读书。此阁所凸现的禅悟精思风采恐怕也是成就其编纂《文选》而被推崇为我国汇编总集之鼻祖的重要因素吧!

共 92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恢弘大气的手笔,通过三个章节,饱满情怀地抒发了天柱山的山川秀色、典型景观、地形地貌、人杰地灵、物华丰宝、历史变迁......,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天柱山的爱恋。通篇旁征博引,运笔老到,情景交融,读后给人全面、立体地了解了天柱山,增添了对天柱山的无限神往。欣赏拜读,问好作者,推荐共赏!【:随心飞翔】

1楼文友: 11:00:26 欣赏拜读郑老师的美文!学习了。衷心感谢老师赐稿!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2楼文友: 11:56:57 这么厚重的文字,介绍天柱山,此生一定要去天柱山旅游*^_^* 喜欢文字

楼文友: 18: 7:24 静态的风景在老师的描述下恍若仙境,令人向往。赞。 读书。写字。看世界!

4楼文友: 06:2 : 远眺天柱寺,冥想太子阁,原来禅与诗,山水风物与文化灵魂竟曾经是那么久远地在此生发和谐,自成一体。解脱浮躁,拥有安详,真正确立人我、物我、天人之间的平等与协调,也许应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5楼文友: 15:1 :56 欣赏郑老师的大作,问好祝福。

老年痴呆症什么症状

腰酸疲劳犯困怎么回事

孕妇腰酸背痛是缺钙吗

云南灯盏花药业怎么样
小孩积食食疗偏方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