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小妮1996年历史的伤痕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04

《1966年》 作者:王小妮 东方出版社 2014年1月

1966年,中国正步入一场“革命”,此时王小妮11岁,她看到许多,听到许多,这些记忆在1998年和1999年结晶成11篇短篇小说,又在今年结集出版。 不同于或惨烈或悲情的“文革”叙事,王小妮在书中展现了11个普通人在那一年的日常生活:两个乡下姑娘为进城看场电影做了精心准备,到了城里却发现因为闹革命,影院早已改做他用;一个孤独的男孩,父母被带走,哥哥去北京串联,只好整天在火车铁轨上闲逛,受冻挨饿,一个雪夜他突发奇想在家里的墙上画下了一个巨大的火车头,但却不知道正是在这个雪夜,他的爸爸去世了…… 书写这些故事的时候王小妮的笔调冷静、节制,正如文学评论家李静所言“隐藏之物多于可见之物”,但这隐藏之物中却氤氲着极大的温情,让你在阅读时不经意便感到某种刺痛,为汹涌的历史给普通人带来的讶异与伤痛而唏嘘不已。 同时王小妮的写作更让我们看到文学之于历史的力量。王小妮“写了记忆中1966年特有的气味、声响、色彩,和不同人的心理”(作者语),还原了宏大历史书写中最易被忽略和轻视的普通人的感受。 王小妮曾说“真正能充实和支持史实的恰恰是那些琐细的部分,包括心理的部分,它不容易被抽离被总结概括,更快更轻易被忽略掉,像细沙注满了缝隙,这才是最可能还原出血肉的部分。”以此王小妮让我们抛却惯常的概念,不讨伐也不歌颂,而学着用审美与感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从中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同情,并将之化为更理性与更宽容的认知。 (实习:王谦)

灯盏花产业论坛

发现灯盏之美

红河灯盏花具有的作用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的危害
腹泻原因有哪些
微信商城开发多少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