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上灶师傅老闫头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21

摘要:民间的红白喜事,办事的主人家也叫“老东家”,免不了置办若干桌酒席,以此招待乡里乡亲,还有应邀而来的亲朋好友。来的人自然要随个份子,礼尚往来,人之常情。这是从哪朝哪代开始兴起的礼仪,已无从考究。这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号人的伙食,就不是家常便饭那么简单了,这不是谁都能做得来的,必须请会上灶的大厨师,俗称上灶师傅。

民间的红白喜事,办事的主人家也叫“老东家”,免不了置办若干桌酒席,以此招待乡里乡亲,还有应邀而来的亲朋好友。来的人自然要随个份子,礼尚往来,人之常情。这是从哪朝哪代开始兴起的礼仪,已无从考究。这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号人的伙食,就不是家常便饭那么简单了,这不是谁都能做得来的,必须请会上灶的大厨师,俗称“上灶师傅”。

那年头,民间的上灶师傅没有什么资质等级,也没有考核的部门,只能凭老百姓的口碑。得到众人的认可,经得起大家的品评,才会有老东家过来请你。那时候想学会一门手艺很不容易的,不像现在五花八门的各种培训班,满大街都是。从前学徒的要先拜师,起初的一年两年基本学不到什么,主要是打杂干零活或给师傅家看孩子。能当你的师傅,人家凭的是技术,但却不讲究什么“教学方法”,得靠你自己的眼力和心计,靠你的聪明伶俐和心领神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往下就看你自己的“悟性”。

我参加工作之初是在村小教专科课。那天刚到学校,校长就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把一水筲大米,想办法给做成大米饭。去哪里做?怎么做?自己想办法,但中午之前必须送回学校,给正在校田地里劳动的两个班的学生用餐。菜就不用我管了,另有一个女老师负责。

考虑到做熟了应该是两水筲米饭,我就用两个水筲把大米均匀开,用扁担挑出学校。

我径直去了附近的老闫头家,一路上担心他在不在家。好在他正在院子里,我便跟他说明来意。他笑着把嘴一撇,你哪是干这个活的人呀?去屋里边看电视边等着吧。

老闫头出去挑水,又出去抱回来柴禾,然后又是洗手,又是洗脸。我问他是不是有事要出去。他说不出去,但做饭得讲究干净,这是习惯,也是规矩。

他一边淘洗大米,一边烧了一大锅水。水开后把淘洗好了的大米下到锅里,用笊篱翻搅几下,盖上锅盖,又添了一大把柴禾。对我说,不用管了,闷着去吧,开饭前掏出来就行了。

那时候,会焖大锅饭的人,差不多哪个屯子都有一个两个的。但会炒上席的菜,胜任做红白喜事上的宴席的,就不是每个屯子都有了,只有找上灶师傅。印象里,我们当地最有名的大师傅,首屈一指要数老闫头。

老闫头喜欢干净。他去给东家上灶的一大早上,要在家里洗头,刮胡子,换一身新洗的衣服,带上套袖,扎上围裙,戴上帽子。到了东家,他先指挥帮厨打下手的搭灶安锅,烧水刷洗每一件厨具。来得早的人们,尽管还没有品尝到他的厨艺,但在心里就已经对这个洁净的老头敬重三分了。

老闫头做事利落。他先目测一下东家备下的原材料,蔬菜多少,肉类多少,再跟东家预计一下人数,这样可以掌握盘子里的菜量多少。接着指派帮厨的妇女们,把各样菜分别洗净,然后改刀,切好备用。他把应该过油的、过水的也都提前处理好,再把调料一一摆放在灶台旁顺手的地方。接下来,就可以轻松一会儿了,他和身旁的人聊一些家长里短,或年景收成,或奇闻异事,或由谁讲个段子,逗大家一乐。气氛活跃了,大家干起活来就不觉累了。

一般情况下,东家会委派一个主事的人,张罗席间的大事小情,俗称代东的。一旦代东喊:开席啦!厨房这边的锅碗瓢盆就有了动静。烧火的火头儿添柴加火,老闫头抄起铲子一阵翻炒。每炒好一个菜,都掏入一个大盆子里。

有个负责盛盘子的凭着眼力,按放席的桌数,把炒好的菜均匀地分成若干盘。负责端菜的,将木制的方盘铺上一张干豆腐,便可以往上放菜盘或菜碗了。怕人来人往碰到,要把方盘子高举过头,送到席间,再由负责盛饭端菜的人一一放到各个餐桌上。

老闫头这里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炒完一个菜接着再炒下一个。顷刻间几样菜齐了,都端上了桌,他也可以喘息一会儿,等着做下一拨的席。

流水席就是这样,需要一拨一拨地开席。过去最高规格的宴席,要数娶媳妇的人家招待的八碗席。屋里屋外摆放二十多张小方桌,一张桌围坐四个人。每桌四碗菜,四碗汤,简称八碗席。通常这四个菜分别是尖椒干豆腐、芹菜炒粉、凉拌菜和红烧肉;四个汤则是粉皮汤、麻花汤、鸡蛋汤和下水汤。那个红烧肉放到现在人们的眼里,其实就是一碗汤,只不过上边飘着比骰子大不了多少的四块肉,但在当时它算是一道菜,不叫汤。

大师傅和那些帮厨的,他们做在前边,却吃在后边。等四五拨席过后,时间差不多该是下午两三点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老家一带办喜事放流水席的,都是老闫头经手上的灶。

老闫头的老伴去世早,但他没有续弦,后来就到县城的姑娘家养老了。初到县城,曾在一家酒店当厨师,干了几年之后就不干了。后来另有大酒店请他,薪水也蛮高的,可他并不动心。他说,一是我不想被人管,二是我不想挨那累。再说了,挣那么多钱有啥用?

老闫头身体硬朗,我调往县城工作后,在菜市场遇到过他。我们武装部的武器库需要个做饭的,我一下就想到老闫头,至少在政审上我可以担保。于是我捎口信儿给老闫头,说他闲着也是闲着,每天给几个人做饭,也不累。他听到信儿就上来了,开始在武器库给值班干部和警卫班做饭。去值班的干部和警卫班的战士,对老闫头做的菜赞不绝口,确实做得好吃。有个值班干部不服气,就偷偷地观察,当然也想学艺,结果并没发现老闫头有什么特别的做法,不过吃起来,味道就是好。

有一次我去值班,闲谈时打听他是怎么学会的厨艺。他说小时候家里穷,每到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就会挨饿,也饿死过不少人。后来他发现会杀猪的人到了腊月里都有口福,给谁家杀猪都白吃一顿肉。再就是上灶的大师傅,南北二屯吃个遍。于是他从帮厨开始,处处讨好大师傅,手脚勤快,抢着替大师傅干活。后来大师傅去哪里上灶,就想着带着他。经过细心观察,慢慢地就把厨艺琢磨得差不多了。有一次大师傅身体不舒服,就让他伸手炒菜,大师傅在一旁照看着,指挥着。后来有两个东家赶在同一天办事的,大师傅无法分身,就向一个东家推荐,说闫伯昌行,肯定不会给东家打脸。闫伯昌是老闫头的大号,他从那时开始就出徒了,成了上灶师傅。

日子好起来之后,有一年腊月家里杀年猪,他找来屠夫,但不用人家干活,只让屠夫在一边指导他,这样他就学会了杀猪。最后他说:一个人不能一天到晚傻吃苶睡,对周围的事物要细心去观察,对生活的经验要注意积累。只要用心去学,认真去做,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整不明白的。

每隔十天八天的,我都会去值一次班,有一天早上放亮后,我突然听到开大门的动静,以为出了什么事,忙挺身坐起来看,发现是老闫头一大早过来做饭。可不知是我起来猛了,还是睡觉时晾着了,腰疼得厉害。老闫头说,你先慢慢活动活动,一会儿我给你吃一样东西就会好的。

我们县是闻名全国的“梅花鹿之乡”,集体鹿场和个人鹿场几乎遍地,武器库旁的山坡上就有好几个。那天早上,老闫头买回来一头顶架而死的公鹿。他把鹿扒皮分解后,可以卖皮、茸、肉、筋、鞭、尾……总之鹿身上的东西都能卖钱。那天早上做菜时,他把鹿的两个腰子剖开洗净,扔到锅里急火爆炒,然后让我趁热吃下去。

果然,我的腰中午就不再疼了。

有一天单位忙,我值班去晚到了一会儿。如果值班干部没有及时到,老闫头就等一下或住下不走。我一路蹬自行车赶到后,觉得脊背奇痒无比,就让老闫头给看看是怎么回事。老闫头煞有介事地说是鬼红疙瘩,肯定是你走夜路撞到鬼了。我说,我都难受死了,你还跟我扯淡。他说,不是扯淡,我会治你这个病。我说,好吧,就算我撞上鬼了,你赶紧给我治好,越快越好。

他对一个战士说,去把大黄狗牵到门口来。接着让我把上身的衣服脱光,裤子也往下退退,在门里边趴在地上。我有些不好意思,心想在这军事重地驱鬼,若传回机关或县里,非得让人们笑掉大牙不可。

大黄狗牵过来了,牵狗的战士把铁链子递给门里的战士,但大黄狗见我顺着门槛子趴在门里,也是有些发蒙,不敢从我身上跳。老闫头说,不过来就削它。于是里边拉,外边打,把大黄狗逼急了,只好从我身上跳进屋子里。这时老闫头对我说,妥了,你起来吧。他又对牵着狗的战士说,赶紧把狗牵走,没有它的事了。

让狗从身上跳过去,这样就能治病,本来我是打心里不相信的,但我的脊背真的就不再痒了,那些小红疙瘩也开始消退。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我现在也不会相信。我猛然想起小时候的一天晚上,屯子里有个小伙子来找我父亲,说他后背长了蛇斑疮,需要往身上写什么咒语。我父亲用墨笔在他前胸、后背、左右胳膊上分别写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还在他背上写了一句,那一句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后来听说,那小伙子还果真好了。那咒语就那么灵验吗?

我跟老闫头说起这件事,问他,我父亲写在小伙子背上那句话你知道不?他说,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据说,墨汁中的一些成份,对抑制蛇斑疮起了一定的作用。由此我想,狗身上有一种腥味,跟墨汁的味道差不多。尤其阴雨天,狗身上的腥味更大,它肯定对那红疙瘩有治疗效果。

好像扯远了,打住。

共 47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上灶师傅老闫头》通过介绍民俗中的东家摆流水席引出老闫头这一民间的手艺人,又称“上灶师傅”;老闫头和别人的不同是他对厨事的敬畏——净手净面换干净衣服,这是老艺人的高尚之处。同时也介绍了老闫头的身世和经历以及所掌握的治病偏方,尤其是他对金钱的淡漠,勾画出老闫头平实、朴素的形象。文章通过场面描写,让读者了解到作者故乡的风俗讲究的同时,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用心去学,认真去做,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整不明白的。传播正能量。推荐欣赏。问好作者!【山水神韵:青苔与岩石】

1楼文友:- 0 09: 6:48 拜读大作,了解到了老闫头的为人处世,通过他的经历学习到了 对周围事物要细心去观察,对生活的经验要注意积累 的人生经验,挺好!文章若能够在叙述的同时把镜头再推进放大些,俗称 特写 ,让人物有个焦点,会更突出中心人物,同时也把文章布局推向高潮。问好作者夏安!期待更多精彩!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2楼文友:- 0 10:57:12 充满烟火气,弥散人间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汉森四磨汤治便秘什么时候吃

经常拉肚子怎么调理

经常拉肚子要怎么调理

小便刺痛快速治疗方法
云南生物谷发展历程
早期佝偻病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