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经很冷了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0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十四岁的李白在度过了他人生不长的一段政治生涯高峰后,有些绝望地离开了长安。现在,我们都相信是李白自己主动申请,唐玄宗也在赏赐给了他一笔钱后同意他离开。这个说法应该是来源于《新唐书•李白传》:“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有些蹊跷的是天宝元年秋天,才在道士吴筠的巧妙推荐(据说是他将李白多年前撰写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从而得到她的赏识,让她在玄宗前美言)下,见到了皇帝,让他待诏翰林。这期间他写了好多歌功颂德的诗篇,而在第二年还因为写《和番书》或《出师诏》、《清平调》、《宫中行乐词》等诗文,觉得自己将会正式走上仕途,《新唐书•李白传》的说法是:“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hui)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这里在前面关于李白与贺知章的见面,《新唐书》的记载明显犯了错误,而这种错误,在《新唐书》几乎就是它的专利,所以这里不用管它。只看后面的记载:我们的大诗人即便是喝醉了酒,用水洗把脸,稍微清醒一些,拿起笔来就能写出玄宗皇帝想要的诗文。玄宗很赏识他的才能,好几次专门请他。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李白是很受唐玄宗的器重的,那他怎么又那么快就不得不离开呢?《新唐书•李白传》给出的理由是:“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也就是说李白一次喝醉了酒,让高力士脱靴子,由于唐玄宗在,高力士不得不脱,但也因此觉得受到了侮辱,在杨贵妃前说李白的坏话(一般的版本都是说李白用赵飞燕比喻杨贵妃,是讽刺她),结果每当唐玄宗准备给李白授予官职时,杨贵妃都阻止。李白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就开始组织了一个“醉中八仙”的小团体。这种说法被后来的《唐才子传•李白》完全采用,并且演绎出了一则轶事:“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从这个故事,编纂者似乎要告诉我们,当时李白受到玄宗皇帝尊崇的高度:用皇帝的专用毛巾、唐玄宗亲自给他做醒酒汤、杨贵妃给他准备砚台、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并且这些事迹传遍了天下,只要把这些列出来,所有的人就都知道这是李白曾享受到的待遇。

这些故事历来被读书人传诵,也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可。一个有天才的诗人,让一个宦官(一个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的人)以及一个妃子(一个由于被称为美人并且结局悲惨而可以原谅的人)阻挡,终于没有能施展出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可惜!

不过,更加可惜的是这些理由可能是编造的。李白是名人,所以在更为原始的《旧唐书》中也有他的传记,而那个传记里的相关记载是这样的:“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李白在待诏翰林时,仍旧和一些人喝酒,毫无组织纪律,终于在一次唐玄宗有了一首新曲(不知是他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好他看了喜欢),要他这个诗人填词时,他却醉卧在小酒店里。但确实是天才,弄到皇宫,用水浇面,醒过来后就写,还得到领导的夸奖。但在一次醉在皇宫时,让高力士脱靴子,结果被“斥去”。注意这里的“斥去”,是说教训了一顿后赶走的意思。也就是说他的离开不是自己要求的,而是被赶走的。唐玄宗会为了一个宦官高力士而赶走翰林待诏李白吗?《新唐书》以及《唐才子传》以及好多文人们当然都认为不会,所以才有了杨贵妃的事。但你要是明白高力士和唐玄宗的关系以及李白在唐玄宗心目中的角色,你就会相信,他肯定会被赶走,甚至都不用唐玄宗出面,高力士自己就有权利赶走他。被赶走之后的李白心里当然很不受用,所以才终日沉醉,但“借酒浇愁愁更愁”。而知道李白是被高力士赶走后,当时官僚阶层的反应,应该是坚决申讨李白的各项罪行,所以才有了杜甫的“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这样的诗句吧?所以赐金之类的事当然是后人附会上的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吧,这件事在李白一生中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至少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编纂者眼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件事就占了《李白传》的主要篇幅。而李白也确实在那一年的秋天,和杜甫、高适一起在梁、宋间游玩(是不是杜甫、高适在陪他散心?)。并且在那年冬天,李白在齐州紫极宫于道士高如贵前受道箓成了认证过的道士(寻找心理寄托?)。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又赶过去和李白同游东鲁。到了天宝五年,杜甫才告别李白回到长安。而李白继续在东鲁漫游,并在该年秋天,在准备离开山东再次到吴越漫游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留给了他在东鲁的朋友,所以这首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是我们中学时的语文课文。这课一开始学时,整个教室,不,应该说整个校园里到处都在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就是说,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文学,只要是读过这首诗,每个人都是在第一时间就记住了这句。这句诗如此通俗,也如此地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以至于千百年来,只要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引用这一句。那么,这句到底是不是作者李白的重点呢?让我们来看看原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根据李白年谱,我们知道,他曾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六岁时到过越州,在那时他可能已经游览过天姥山,也就是说这些看上去是他写的梦境,其实是有现实基础的。只不过这是做了将近二十年,并且是他一直想得到的东西在他看来快要得到的时候,却受到了狠狠的打击,觉得自己应该已经醒了后的一个梦。

现在,我们先把诗中的一些地名、典故、神话以及可能的难字做个解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晋朝前是人迹罕至的荒蛮地带,是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再加上他的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这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唐朝已经成了旅游胜地。

瀛洲:古代传说中和蓬莱、方丈齐名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形状像拖鞋的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列缺:指打雷时电光闪射之处。

白鹿: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或隐士的坐骑。

关于这首诗,历来的赏析不少,但古人多数不过说些什么“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而现代人就说些什么“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这样的话。这种话说与不说,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就算我看不懂,也不过是一个“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难道还能清清楚楚吗?但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中关于这首诗的鉴赏却算是高水准的。他把这诗“按思想程序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我在这里把这诗分为两部分三段:我的第一部分是开首八句,后面的为第二部分。原因在于我觉得起首八句,是对天姥山的一个解释性质的叙述,这种叙述的口吻不是完全从作者的角度来表达的。而后面的梦境及梦醒后的内容,完全是从作者自我的立场来表达的,所以为第二部分。当然第一部分也就是我的第一段,而第二部分又可以根据梦及梦醒后的感慨,分为两段。其中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是全诗的第二段,这是从入梦到梦醒的过程。最后为第三段,是梦后的感慨。

关于住着神仙的瀛洲,大家都在说,说的也会让听的人着迷,可真要去找却不会找到。可说到天姥山,说到的地方倒是都可以看到。天姥山那确实叫高,感觉五岳是没法和它比的,它周围的赤城山由于和它在一起几乎就不存在了。天台上算是高吧,可也只能拜倒在它跟前。就这样李白从古人的想象开始了本诗,这里的叙述角度尽管非常具有李白特色,但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还没有把自己引进来,所以,我把它们单独理解成一部分。

接下来就进入了作者自己的叙述:听到了这些后,我梦到自己到了古吴越的地盘,一个晚上就渡过了镜湖,镜湖上的月色伴着我一直到剡溪。剡溪边谢灵运住过的房子还在,清澈的溪水伴随着远处时有时无的猿叫声缓缓流过。穿上谢灵运的木板鞋,走上陡峭的山路,刚到半山就看到了东海的太阳,天空中还响着天鸡的叫声。就那么走着,无数的山,不尽的路,看看艳丽的花,靠着奇异的石,不知不觉间感觉天色已经晚了。岩中的泉水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好像要使森林战栗、山峰惊颤。乌云满天像要下雨,水波荡漾生起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峦像被雷电分成了好多块。仙府的石门,在一声巨响中打开了:蔚蓝的天空无边无际,日月照耀着金银做成的宫阙。云彩里的神仙们穿着彩虹的衣裳、乘着清风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轻车,那么多的仙人聚集在了一起…

忽然由于魂魄惊动,我从梦中惊醒,爬起身来长声叹息。可眼前有的只是睡觉时的枕头和席子,而梦中那些仙人们已经再也没有了。

我们都说梦是反的,原因就是梦中有多香甜,醒来就有多苦涩;梦里有多热闹,醒来就有多寂寞;梦里多伤心,醒来发现那一切都没有发生,你就会有多高兴。大诗人当然也一样,只是他在梦醒后应该有一半的悔恨吧?

上面是第二段,是梦境以及这个梦被意外打断后诗人李白的惋惜。诗中的“长嗟”,是长时间的叹惜,是埋怨这么好的梦怎么就突然醒了吧?“失向来之烟霞”,那么美的景色就真的消失了?在长安的两年,确实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可这样的日子却由于自己的一次不当的行为而消失了。

人世间所有顺心的事都是这样的啊(世间行乐亦如此)!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诗人痛定思痛后发出的感慨。只要过去了就像是东流到海的水一样,还有回来的可能吗?算了吧,还是先把能找到仙人的白鹿放放吧,等等看将来有没有机会再骑上它回到梦中的仙山。现在我才不低头下气去巴结权贵,使我不能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以前,我总觉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好确实好,可游离在整首诗之外,好像和前面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觉得这句在写这首诗前,李白就已经说过好多遍了,现在终于算是对着东鲁的朋友吐露了出来。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一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般都理解成暂且把白鹿放到青崖之间,等将来骑上它去拜访名山。什么表示诗人不愿意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其实,我觉得是人们有意或者是无意地拔高了李白。那样的理解就造成了最后一句游离于整首诗的感觉。你都下了那么大的决心:不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了,当然就不用再“摧眉折腰事权贵”,还特意说什么?特意说了那就显得多余。所以我认为诗中的“白鹿”是回到仙境的乘骑,现在的诗人尽管已经从梦中(仙境)出来了,但他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回到仙境中去。只是他也知道目前那种情况下,要想回到那个仙境的唯一方法是“摧眉折目”,可他不愿意那样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为什么说诗人希望能再次回到梦中的仙境呢?诗人只是把“白鹿”放到“青崖”间,并且这个放是“且”,是“暂且”,不是永远不要了,是将来要是有机会,他还是会乘着它到仙境中去的(须行即骑访名山)。要是真如一般理解的那样,他就应该说:“永放白鹿青崖间,骑上毛驴访名山”了。

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里说:“他(李白)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象个恶梦,至今心有馀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象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以及“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可怕的梦。”我并不认同。我觉得诗人还是很留恋那个梦的,甚至他非常不愿意从那个梦中醒来。他只是不喜欢要重新进入梦的方式,所以暂时把鹿存了起来,以便等待将来有机会他好借此再次进入那个梦。

二〇一七年五月

共 557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才华横溢的李白同志始终不被权贵重用,让一个宦官和妃子阻挡终于没有能施展出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多人认可这个故事。作者通过一些例子认为一些理由对于李白这样一个名人很可能是杜撰的,“李白在待诏翰林时,仍旧和一些人喝酒,毫无组织纪律,”觉得言行无状,得罪权贵,被权贵赶走是迟早的事。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件事就占了《李白传》的主要篇幅。而李白也确实在那一年的秋天,和杜甫、高适一起在梁、宋间游玩,并且在那年冬天,李白在齐州紫极宫于道士高如贵前受道箓成了认证过的道士。在这种情况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认为“诗中的‘白鹿’是回到仙境的乘骑,现在的诗人尽管已经从梦中(仙境)出来了,但他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回到仙境中去。只是他也知道目前那种情况下,要想回到那个仙境的唯一方法是‘摧眉折目’,可他不愿意那样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为什么说诗人希望能再次回到梦中的仙境呢?诗人只是把‘白鹿’放到‘青崖’间,并且这个放是‘且’,是‘暂且’,不是永远不要了,是将来要是有机会,他还是会乘着它到仙境中去的(须行即骑访名山)。要是真如一般理解的那样,他就应该说:‘永放白鹿青崖间,骑上毛驴访名山’了。”作者觉得“诗人还是很留恋那个梦的,甚至他非常不愿意从那个梦中醒来。他只是不喜欢要重新进入梦的方式,所以暂时把鹿存了起来,以便等待将来有机会他好借此再次进入那个梦。”李白也许真的不像许多诗里描绘的那么洒脱,他还是希望进入仕途完成自己的宏伟梦想。全新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推荐共赏。【编者:水之梦】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5080006】

1 楼 文友: 2017-05-02 17: 8: 9 才有所用,被人赏识,也许大多人希望这样。才华横溢的李白也许不甘沉落为仅仅做一个诗人吧。本人理解有限,编辑不到位的地方敬请作者谅解。谢谢您的来稿,祝您写作愉快。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回复1 楼 文友: 2017-05-02 21:24:17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 2017-05-08 09:48:09 关于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与作者的观点基本一致,李白并不是厌恶官场,清高而去的,而的确是不得已而后做的高姿态离开的,充其量也就是个狂妄文人,并不懂得怎样钻营为官,还有些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意思。除了欣赏李白的诗歌,我并不欣赏李白的为人,当然,我喜不喜欢都是个人的事情。其实我一直还有一个观点:李白是暗恋杨贵妃的,这点可以从 清平调 可以看出端疑,当然,这也是个人以为的事情。总之,他的离开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2 楼 文友: 2017-05-08 10:14: 4 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才确实很高,可他们是典型的文人,不是政客,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世界,其实要真让他们治国,国家比李林甫治理下还要乱吧?好在没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没有机会掌权,也就给后人以想象。

 楼 文友: 2017-05-08 09:52:00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我也分三部分,段落跟你一样,但是这个梦,并不是真梦,而是一种希望的得以实现,梦前 是听说天姥山的传奇故事与景色想去看,梦寐以求的姿态;然后亲自去登临天姥山,梦的实现,最后看完以后的一番感想,人啊事啊权贵啊都是浮云,哪有登临这里怅然呢?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他的真实感想,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可怜见的,文人自有一番自我安慰的能力。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  楼 文友: 2017-05-08 10:15:47 是另一个视角!

4 楼 文友: 2017-05-08 09:5 :05 以上观点在还没有完全看完你的作品时候想到的,生怕看完以后认同你的观点而忘了我的观点,所以先写下来。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5 楼 文友: 2017-05-08 09:57:0 好些天不在网络,但是你的赏析我必看,还有一篇我留着明天再看,好东西不能囫囵吞枣,吃不出味道那就太可惜了。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6 楼 文友: 2017-05-08 10:00:1 畅然非怅然、、、、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7 楼 文友: 2017-05-08 10:14: 8 编辑按语洋洋洒洒,水之梦辛苦了。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耳鸣腰膝酸痛吃什么药低密度脂蛋白偏低好吗新疆治疗癫痫病方法

孩子咳嗽有痰哮喘怎么办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用什么药
瘦身产品销量排行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