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传统书画艺术鉴藏的老人家从鼻子里把它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23


村上隆的作品“占领”法国凡尔赛宫

当代艺术像一个怪物。从事传统书画艺术鉴藏的老人家从鼻子里把它哼出去,但不妨碍世界知名的美术机构如获至宝地将它捧回手心里。当代艺术就是一个怪物,在它身上发生着一夜暴富的神话,起落不定的行情,谁也不知道这个神秘莫测、似乎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有着巨大牵引力的艺术界里都在酝酿着、发生着什么,只看见三不五时从外星球空投到地球某一个盛大的拍卖酒会上的神秘新锐人物、谁也摸不透看不懂的行为艺术、充斥着高深话题的媒体报道。
 
  现在有人从这个“怪物”的内部钻了出来,带来一些“内部消息”。其中有惊人坦率的日本著名当代艺术家村上隆,有调侃而不无尖锐的两个从事艺术史评论的德国人,有周旋于影视主持与艺术投资之中的中国台湾媒体人蔡康永和他的合作者,也有曾留学巴黎、回国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黄河清,后者将当代艺术的“真相”归纳为一种战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强行确立的“美国式艺术”,将其抨击为“艺术的阴谋”。
 
  他们写的书,将为我们展开一场别样的艺术之旅。
 
  “要接受一个时代也很简单,就是接受几个艺术家的折腾。” 刘小东
 
有什么想法?谁先说就先赢  村上隆摸爬滚打欧美艺术界的悲欣交集。
 
  “我在跟LV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所谓的品牌生意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一群精英,要一网打尽各种充满欲望的人,跟他们做生意,然后让绝大多数的人感到幸福,这是多么厉害的事情。连品牌生意都不是高效率的生意了,更别说艺术是效率多么差的生意!既然知道,如果不绞尽脑汁,就无法持续性地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作品的价值会被时代的氛围所左右。报社、电视台的负责人,一时兴起所企划的展览,成为火爆的主要原因;或是有钱人的小老婆说了一句 不错 的绘画作品,价值就突然被提高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一直到 6岁,村上隆还时常饿着肚子在便利店的后门等着买过期便当。整整10年之后,他的作品《我的孤独牛仔》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6亿日元卖出,又过了两年(2010年9月),村上隆在法国凡尔赛宫举办了个展。
 
  村上隆成功跻身“时代符号”。但翻开他的《艺术创业论》,看到的并非怀才艺术家不懈追求、最终大器晚成的自传,而是类似生意经的 裸的“真心话”。如同中文版序中,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刘小东所说:“从没见过艺术家如此大呼金钱,更没见过艺术家能影响如此众多普通观众。他出书、雇人、作势,以艺术之名向各个领域进攻,来势凶猛,横扫全球。为作品变成商品而欢呼,为作品卖出天价而高喊。完全没有传统艺人的谦逊,也没有知识分子的躲闪,迎着属于他或不属于他的潮流,一浪接着一浪,勇往直前而无任何愧色。”但刘小东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尤其是我们学艺以及从艺的东方人”。因为村上隆以亲身经历描述了他进入欧美当代艺术主流圈的经验与诀窍。
 
  在这本书中,村上隆一再强调艺术品卖出天价或艺术家暴得大名,其被肯定的部分是“概念”。他以一种洞悉世事的平静写道:在西方的艺术世界,能被认可具有真正价值的,既不是好素材,也不是多大的努力,而是“观念”或“概念”,而且得是“第一个想到这么做”的观念或概念,其余的,就要交给艺术家的勤奋和运气、代理人的灵活和钻营,甚至一场展出当天的天气、嘉宾的心情、报纸版面的大小。
 
  杜尚在男用小便池上签名,取名“泉”,玩笑一般,却成功了,就是这个道理。
 
  “作品的价值,已经不再靠东西本身来决定”。取决于什么呢?村上隆称为“一种内心的交易,发生于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如果交易达成,评价就会上升,价值自然也就上飙。这一交易又如何达成呢?必须洞察欧美艺术界的“潜规则”。
 
  “在欧美,大家对于艺术不会追求像日本那种 颜色很漂亮 之类暧昧的感动。而是享受其中知性的 设计 或 游戏 ,这是一种基本的艺术态度的不同。在欧美制作艺术作品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 通过作品,创造出世界艺术史上的脉络 。”村上隆认为,他的作品被订下高价,证明了他长久以来在美术史上所建立的脉络已经渗透欧美了。
 
  所以,村上隆总是在做一些看上去毫无根据的策划,听到的周围反映无一例外是一片反对和厌恶的声音。但他很清楚,“毫无根据的东西,有一种吸引客户的氛围;如果气氛不够热烈,是不会有客户的”。就像从空中抓物一样,他的作品在后来被诠释为“来自日本的漫画御宅族”、“时尚与艺术的结合”等等。他精辟地概括为“这种事情是先做先赢”。[NextPage]
 
  这些“毫无根据”的破天荒的策划中,包括一只巨大的气球。那是村上隆从卡通片《哆啦A梦》的宣传用气球得来的灵感,他的脑子里迅速掠过一串计算:气球可以折叠,又很轻,一到布展地就可以发挥作品的效果,展览会的主办单位所负担的运费会因此便宜许多,也因此他会获得更多到海外参展的机会。结果这个气球真的获得好评。“这是因为知道业界要求运送简便的规则,所以下这样的工夫才能奏效。”奏效的不仅是一次展览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个人名气上的保持和增加,这使得美术机构对他的跟踪考评的曲线图保持上扬,藏家对于投资村上隆作品的信心一路看涨……关于他的商业神话也就离破灭那天更远了一些。
 
  除此之外,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艺术与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竞争的气氛密切相关,这是艺术品产生价值的背景。“没错,艺术不过就是有钱人的无聊游戏,但如果你对这种事情嗤之以鼻的话,那就请不要对于国际的评价标准有任何意见。”
 
  在美国的富裕阶层里,购买高评价的艺术作品之士在社会上获得尊敬,并被认为是“成功者”。这些人,就是村上隆做生意的对象。与此同时,他也熟悉了另一条规则:在美国,事业成功的人,都会认为有义务要贡献社会;像这样的成功者,在考虑回馈社会时,选择的项目之一,就包含了援助美术馆,也就是购买艺术作品,然后捐赠给美术馆。为了避免将品位糟糕的东西硬塞给美术馆,美术馆的策展人也会在收藏家购买作品之前给一些建议,评断“这个作品是否有价值”,同时顾问也在买卖的现场,创造着“作品的故事”。
 
  “收藏家就像是在下注买卖,所以商品必须要有故事,让他们觉得值得用金钱去下赌注;拍卖公司则是跟想要购买的买主进行一场又一场仔细的午餐会议。而后播散出 能够获取那个美丽日本女子芳心的到底会是谁 这样的消息,用购买欲、征服欲、胜利欲等刺激欲望的语言炒热市场。”
 
  “对收藏家而言,越让他们烦恼的东西他们就越想要。”村上隆再一次给出论断。
 
  “其实艺术家跟冒险家没什么两样,弱者必须先求生存,艺术家必须要很周详地思考生存。”村上隆不无悲凉地带上一笔他十二年前在美国地铁里常见的一幕:老鼠很多,胖老鼠会踢开小老鼠以独占食物,可是猫一出现,胖瘦老鼠都只有逃开一途。
 
  在以欧美为根据地的当代艺术界,“猫”是当地艺术家,胖、瘦“老鼠”是外来的艺术家。村上隆当时就意识到,社会冷酷,在躲猫和与同类纷抢食物之间,他作为艺术家要生存,只有在美国成为“胖老鼠”这条路了。
 
  “我对艺术赌上性命的感觉,不管是现在还是那时候,都是一样的,只是想要生存下来。”
 
“艺术这层面纱如今已破烂不堪” 两个德国人捅破一百年来的“画皮”
 
  “20世纪这100年间,艺术已从传统的框架脱钩,从博物馆与画廊进入日常生活的世界。这就好比一个国王微服出巡,混入人群当中,最后找不到回皇宫的路,而沉沦在街角的一间酒吧里。”
 
  两个德国人,塞兰特,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目前在柏林从事艺术史相关评论工作;基特尔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总监,曾就读基尔艺术学院。他们合著的这本《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内行人看了心碎,外行人看了壮胆。
 
  欲破必先立。“要概括了解20世纪初期现代艺术流派并不是件难事。只要能沿着时间的轴线,熟记这些艺术派别出现的顺序: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就能在美术课上出风头,或是让乡下的亲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现代艺术发展至今,其多样性已杂乱到令人不知所措,而且没有一种流派足以代表某个时期的艺术创作。此外,规范艺术创作的游戏规则也早已消失。”
 
  另一组数据更加搅混了水池:目前,全球约有2万家专业画廊、1500家拍卖行、2.2万家美术馆、数十万名从事绘画、素描、照相、录像及媒材的组装与塑造的艺术家,另外每年还有数十场艺术博览会在世界各地举行。我们几乎可以相信,这个世界已经成了创作者尽情挥洒的游戏场,尽管只有熟悉艺术史的人才知道这些现代艺术家究竟在玩什么把戏。
 
  作者用40页的篇幅,介绍了极简、波普、装置与环境、摄影、录像、身体、概念、雕塑等当代艺术流派。其余各章共200页则嘻笑怒骂地揭开现代艺术的大幕:“收藏家比优秀艺术作品还要多”、“左手进,右手出”、“形形 的开幕酒会”、“无奇不有的艺术博览会”、“用生产线 制造 艺术”,更包括煞有介事的“教你对付爱唬人的专家”,“艺术家如何谈论艺术”,“艺术评论家的常用语”,“响亮的标题,绝对有吸引力”等指南式终级秘笈。这里且摘抄几段:
 
  关于天价 “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想知道,他们所买下的艺术作品在拍卖会的实际行情怎么样。因此,收藏家从买下到售出典藏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只要艺术品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张、发展,拍卖会上的作品还会继续以天价拍出。”[NextPage]
 
  关于行情 “艺术品市场比股票市场更令人捉摸不定,作品价格的涨跌幅度比股票面值的波动更大。因为艺术品的价值比股票更容易被投机客哄抬。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并不浪漫,有些人因为无法承受准备参与知名国际艺展的压力而精神失常或是早夭。”嘲讽的是,有些买家还特别钟情于那些英年早逝的艺术家的遗作。
 
  关于艺术评论 “真正的艺术论述与谈论已经不存在了。几乎没有一位自由评论家敢于揭穿不好的作品,因为他不想为自己树敌或是失去撰稿的机会。而且,几乎没有一位艺术品交易商或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毫无保留地批评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因为他们可能因此而流失顾客或是借不到展品。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交换关系,艺术批评完全被市场所操控。”
 
  关于游戏规则 “针对未来的民众,这就是典型的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现今人们在炒作一些热门的大型展览时,这种诉求就更加明显”;此外,目前在艺术界最具决定性的生存法则,是所谓的“强化效果”:在连圈内人也无法获得全球艺术家、画廊业以及艺术展览的全貌,人们只能从曾经耳闻的艺术家入手,一位艺术家曝光率越高,声望也就越高,行情也会越好,因为他们的创作已在世界各地普遍获得重视。但逢“烧退”之时,一些赶时髦的艺术家的行情会立刻下滑,美国犹太裔画家施纳贝尔就曾经历了这一番大起大落。
 
  当两位作者承认,艺术几乎已经取代了日渐式微的宗教,并在人们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时,适时给予慰藉,他们也发出这样的断喝:“当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成为艺术时,情形会如何?我们这个时代,就美感的需求而言,已经不再需要艺术家了!”
 
  “要在艺术界闯出一番名堂的重要条件是:什么都不会。”当一番尽情的嘲弄过后,这本书的作者们陷入了巨大的低落。“放眼现代艺术的创作,我们知道,这些作品其实短暂易逝,无法留下恒久的轨迹!这让人安心,同时也令人不安……”
 
  尼采曾经说,“只有通过艺术那层美丽而诱人的面纱,人才能忍受 存在的忧伤 ”,“然而,”他们写道,“就我们所知,艺术这层面纱如今已破烂不堪。”

(编辑:刘彬)

徐州治疗妇科医院
脑血栓手术后恢复可以吃通心络吗
宝宝睡觉出汗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