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票子莫误孩子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12

摘要: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果这批留守学生没有教育好,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重要影响。日前,我们采取与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流泗中学全校"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学期全校共有学生1049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479人,占学生总数45.7%,加上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27 人,共占学生总数的71.7%,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学业情况不理想。80%左右学生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有些学生平均成绩约20分,单科成绩个位数不乏其人。 双休日期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大部分时间玩耍,看电视,进游戏厅,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很少。 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迟到、旷课、打架、小偷小摸时常发生,少数学生还抽烟饮酒。 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学生中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部分学生好出风头,讲哥儿们义气,遇到纠纷,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自行武力解决。部分学生(尤其女生)性格孤僻,平日沉默寡言,易动怒、爱哭,难以沟通,自我心理封闭,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当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优秀留守学生,他们学习自觉刻苦,成绩优异,热爱集体,人际关系好,心理健康,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所占比例太小。 调查报告显示: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全校留守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数71.7%,其中父亲单独外出占总数22.7%,母亲单独外出占 . %,双亲全部外出占45.7%。 尽管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留守学生与父母相聚的次数较以往没有明显增加,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次或更长。见面的间隔时间也很长。 一般留守学生能经常接听到父母的,但父母中关心的话题主要是:①学习成绩怎样;②是否有钱用。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的很少。 平常家长邮寄给学生的90%是钱,学习用品很少,约占2%,其它主要是衣物等。80%以上学生非常想念自己父母,给父母的一句真心话,绝大多数提到"思念"二字。 %左右的学生觉得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原因是婴儿时父母就不在身边,没有感情基础。 监护情况: %左右的学生的母亲没有外出务工,这部分学生由母亲监护他们的生活、学习,并负责与学校联系、沟通。留守孩子中80%以上是由祖父母照看,9%由亲戚照管。也有少数留守孩子或其祖父母去世或其祖父母不愿照管,而没有人监护,这一部分留守学生是大孩子带小孩子,或者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情况对留守孩子成长极不利。 监护人学历情况:大约20%的祖父读过小学,初中学历不到1%,祖母基本不识字,文盲占大多数;父母大约25%读过高中,40%左右读过初中,其余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母亲读过高中约5%,初中20%左右。 留守学生与监护人一起生活中,生活愉快约占 0%,一般约占60%,不好占10%。 留守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其一,自身不努力。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表现都不认真。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带课本,无笔无纸,随便把其它书放在眼前糊弄老师,上课昏昏欲睡,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大有人在;作业字迹潦草,就像写"天书",抄袭现象很严重。考试时,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根本不当回事,没做完就交卷,填写答案是一蹴而就,根本不看清题目,有的用抓阄来选择答案,考试中还偷吃瓜子等零食,听耳机,在纸上或课桌上信手涂鸭,此情况在中考中也曾出现。 从监护人学历来看,高中学历的很少,即使那些5%的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母亲,其学识水平也不一定都能够对其子女初中各科进行有效的辅导,英语基本忘光了。祖父母等人更无法对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有帮助,他们只照顾孩子吃穿。 部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表示,把孩子送进初中,并不是想他读出个什么名堂,而是因为现在年龄太小,无法外出打工,其读书理由,一方面可以把年龄混大一点,年龄增大自然会懂点事理,另一方面留在学校或多或少总能学习点知识。再者,不进学校自己又不能带在身边,留在社会上更不放心。说白了,这部分家长把学校当托儿所。尽管这部分家长不是大多数,却很有代表性。家长这样的态度,部分留守学生是求之不得,学业也就可想而知。众多教师在对部分留守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时,经常听到学生说:“父母让我下学期留级”,“读完初中去打工”,“毕业后读中专”,言下之意读书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不读高中。 留守学生心理状况不理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时常因一些小事而动嘴,甚至大打出手,不计后果,学校曾出现同学走路不小心踩了某同学的脚,某同学大动肝火,导致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情绪或情感问题突出。焦虑、紧张、畏缩、逃避、对抗在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位语文成绩不错但性格内向的留守学生,曾写信告诉老师,每当作文课讲评来临,她就表现得格外焦虑,手心直冒汗,当老师范读其他同学的作文时,她想到的是自己的作文不知能不能范读,非常紧张,当自己的作文被范读,她又如坐针毡,觉得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脸颊通红。③性格问题。表现在任性、自卑、孤僻,甚至反社会性,有少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粗暴、敌视、攻击,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强烈不满,在他们眼中整个社会是灰暗的,这些孩子从不愿意安静,喜欢打斗、破坏。本学期九年级某班一位留守学生,因看不惯一位家庭较富裕的同学,在寝室或教室常偷偷破坏该同学的财物和学习用品,故意找麻烦。老师找他谈话,他强词夺理表示看不顺眼就要这样做,老师多批评几句,竟众目睽睽之下,脱口而出“老子不要你管”,扬长而去。 对留守学生心理失衡现象深入调查,不难发现:众多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关心不够。尽管,大多数在外务工父母能经常打与自己子女联系,但中感情交流不够,有的完全忽视了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孩子青春期的困惑无法向最信任的人倾述,出现早恋等现象。中父母问得最多的是学习怎样,一定要认真读书的简单说教,其次是钱是否够用,要不要寄钱,似乎以金钱来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对其照顾的遗憾,这种认识有偏差。 留守学生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反复发生。平日行为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学生行为怪异,少年老成。学生间交往举止不文明,语言粗俗,有三成左右学生有“老子”,自称的口头禅。 部分留守学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脏乱不堪,头发凌乱,头上生虱,皮肤生疥疮,睡尿床,等等。 留守孩子的行为失范与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教养有关,此学年80%左右的留守孩子是由祖父母照顾,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其稍微管严,往往会导致一些留守学生的对抗,关系僵化。另外亲戚对所接受的托管学生也不敢严于管教,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不好交差,对孩子的行为过问少或不过问,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就万事大吉。部分留守学生,尤其是无人照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地使用日常开支,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他日饿肚皮”,的生活,此现象时有发生。一位学生曾一天花光了父母寄给的一百元钱,在馆子里大吃大喝一顿,给其要好同学买零食吃,第二天就借钱吃饭,甚至一天只吃一包方便面,部分学生上成瘾,宁可不吃早餐,把省下的钱上,没有钱,找出各种理由向监护人要。个别还敲诈其他同学。 亲情失落。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孩子就像缺少阳光的小树苗,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一位老师曾不经意间向九年级某学生问过一句"父母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来",谁曾料,该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去,可想他对父母是多么思念。个别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渐渐由依恋发展为淡漠,最后两者之间变得冷漠。一些学生在婴儿时,父母就远去打工,回来次数又少,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形同陌路,小时候他们认为回来的母亲是阿姨,不要她抱,不要她亲近,进入初中,他们很难听从父母的教育,一旦他们的行为缺少管束,会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安全失保。许多年级小和无人照顾的留守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社会真伪的分辨能力差,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他们有的打架斗殴,造成人身伤害,有的玩火玩电,酿成火灾。 农民外出务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留守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无法独自承担这个,家庭、政府、社会必须共同承担,齐抓共管。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 ①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与监护人或家长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管理。 ②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时间举办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或监护人)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提高育子能力,强化育子。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孤独寂寞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开心健康地成长。 ④开设好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话”,“心灵驿站”,等信箱,设立心理咨询室,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就将一事无成”。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家长要权衡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利弊,要尽量做到发家致富与养儿育女两不误,不要房子大了,儿子废了,手头阔了,心头痛了。二是要转变育人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养成上的正面引导不够,更是需要切实加以改变。三是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既要管吃管穿,也是关心学习和品德。严而不厉,身教重于言教。既要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力劳动。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①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 ②净化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莘莘学子们得以求学的基本保障,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工作的前提。针对学校周边的吧、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应坚决制止并加以取谛。 ③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关工委、妇联及团委的作用,组织干部职工、社会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聘请当地老红军、老模范、老教师、老干部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家庭沟通交流,校内外管理步调一致,增强教育效果。通过老同志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学生。沈敏殷美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学校倾情参与,留守学生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果这批留守学生没有教育好,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重要影响。日前,我们采取与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流泗中学全校"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学期全校共有学生1049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479人,占学生总数45.7%,加上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27 人,共占学生总数的71.7%,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学业情况不理想。80%左右学生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有些学生平均成绩约20分,单科成绩个位数不乏其人。

双休日期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大部分时间玩耍,看电视,进游戏厅,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很少。

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迟到、旷课、打架、小偷小摸时常发生,少数学生还抽烟饮酒。

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学生中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部分学生好出风头,讲哥儿们义气,遇到纠纷,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自行武力解决。部分学生(尤其女生)性格孤僻,平日沉默寡言,易动怒、爱哭,难以沟通,自我心理封闭,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当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优秀留守学生,他们学习自觉刻苦,成绩优异,热爱集体,人际关系好,心理健康,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所占比例太小。

调查报告显示: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全校留守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数71.7%,其中父亲单独外出占总数22.7%,母亲单独外出占 . %,双亲全部外出占45.7%。

尽管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留守学生与父母相聚的次数较以往没有明显增加,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次或更长。见面的间隔时间也很长。

一般留守学生能经常接听到父母的,但父母中关心的话题主要是:①学习成绩怎样;②是否有钱用。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的很少。

平常家长邮寄给学生的90%是钱,学习用品很少,约占2%,其它主要是衣物等。80%以上学生非常想念自己父母,给父母的一句真心话,绝大多数提到"思念"二字。 %左右的学生觉得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原因是婴儿时父母就不在身边,没有感情基础。

监护情况: %左右的学生的母亲没有外出务工,这部分学生由母亲监护他们的生活、学习,并负责与学校联系、沟通。留守孩子中80%以上是由祖父母照看,9%由亲戚照管。也有少数留守孩子或其祖父母去世或其祖父母不愿照管,而没有人监护,这一部分留守学生是大孩子带小孩子,或者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情况对留守孩子成长极不利。

监护人学历情况:大约20%的祖父读过小学,初中学历不到1%,祖母基本不识字,文盲占大多数;父母大约25%读过高中,40%左右读过初中,其余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母亲读过高中约5%,初中20%左右。

留守学生与监护人一起生活中,生活愉快约占 0%,一般约占60%,不好占10%。

留守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其一,自身不努力。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表现都不认真。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带课本,无笔无纸,随便把其它书放在眼前糊弄老师,上课昏昏欲睡,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大有人在;作业字迹潦草,就像写"天书",抄袭现象很严重。考试时,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根本不当回事,没做完就交卷,填写答案是一蹴而就,根本不看清题目,有的用抓阄来选择答案,考试中还偷吃瓜子等零食,听耳机,在纸上或课桌上信手涂鸭,此情况在中考中也曾出现。

从监护人学历来看,高中学历的很少,即使那些5%的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母亲,其学识水平也不一定都能够对其子女初中各科进行有效的辅导,英语基本忘光了。祖父母等人更无法对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有帮助,他们只照顾孩子吃穿。

部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表示,把孩子送进初中,并不是想他读出个什么名堂,而是因为现在年龄太小,无法外出打工,其读书理由,一方面可以把年龄混大一点,年龄增大自然会懂点事理,另一方面留在学校或多或少总能学习点知识。再者,不进学校自己又不能带在身边,留在社会上更不放心。说白了,这部分家长把学校当托儿所。尽管这部分家长不是大多数,却很有代表性。家长这样的态度,部分留守学生是求之不得,学业也就可想而知。众多教师在对部分留守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时,经常听到学生说:“父母让我下学期留级”,“读完初中去打工”,“毕业后读中专”,言下之意读书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不读高中。

留守学生心理状况不理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时常因一些小事而动嘴,甚至大打出手,不计后果,学校曾出现同学走路不小心踩了某同学的脚,某同学大动肝火,导致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情绪或情感问题突出。焦虑、紧张、畏缩、逃避、对抗在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位语文成绩不错但性格内向的留守学生,曾写信告诉老师,每当作文课讲评来临,她就表现得格外焦虑,手心直冒汗,当老师范读其他同学的作文时,她想到的是自己的作文不知能不能范读,非常紧张,当自己的作文被范读,她又如坐针毡,觉得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脸颊通红。③性格问题。表现在任性、自卑、孤僻,甚至反社会性,有少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粗暴、敌视、攻击,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强烈不满,在他们眼中整个社会是灰暗的,这些孩子从不愿意安静,喜欢打斗、破坏。本学期九年级某班一位留守学生,因看不惯一位家庭较富裕的同学,在寝室或教室常偷偷破坏该同学的财物和学习用品,故意找麻烦。老师找他谈话,他强词夺理表示看不顺眼就要这样做,老师多批评几句,竟众目睽睽之下,脱口而出“老子不要你管”,扬长而去。

对留守学生心理失衡现象深入调查,不难发现:众多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关心不够。尽管,大多数在外务工父母能经常打与自己子女联系,但中感情交流不够,有的完全忽视了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孩子青春期的困惑无法向最信任的人倾述,出现早恋等现象。中父母问得最多的是学习怎样,一定要认真读书的简单说教,其次是钱是否够用,要不要寄钱,似乎以金钱来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对其照顾的遗憾,这种认识有偏差。

留守学生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反复发生。平日行为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学生行为怪异,少年老成。学生间交往举止不文明,语言粗俗,有三成左右学生有“老子”,自称的口头禅。

部分留守学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脏乱不堪,头发凌乱,头上生虱,皮肤生疥疮,睡尿床,等等。

留守孩子的行为失范与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教养有关,此学年80%左右的留守孩子是由祖父母照顾,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其稍微管严,往往会导致一些留守学生的对抗,关系僵化。另外亲戚对所接受的托管学生也不敢严于管教,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不好交差,对孩子的行为过问少或不过问,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就万事大吉。部分留守学生,尤其是无人照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地使用日常开支,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他日饿肚皮”,的生活,此现象时有发生。一位学生曾一天花光了父母寄给的一百元钱,在馆子里大吃大喝一顿,给其要好同学买零食吃,第二天就借钱吃饭,甚至一天只吃一包方便面,部分学生上成瘾,宁可不吃早餐,把省下的钱上,没有钱,找出各种理由向监护人要。个别还敲诈其他同学。

亲情失落。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孩子就像缺少阳光的小树苗,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一位老师曾不经意间向九年级某学生问过一句"父母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来",谁曾料,该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去,可想他对父母是多么思念。个别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渐渐由依恋发展为淡漠,最后两者之间变得冷漠。一些学生在婴儿时,父母就远去打工,回来次数又少,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形同陌路,小时候他们认为回来的母亲是阿姨,不要她抱,不要她亲近,进入初中,他们很难听从父母的教育,一旦他们的行为缺少管束,会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安全失保。许多年级小和无人照顾的留守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社会真伪的分辨能力差,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他们有的打架斗殴,造成人身伤害,有的玩火玩电,酿成火灾。

农民外出务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留守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无法独自承担这个,家庭、政府、社会必须共同承担,齐抓共管。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

①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与监护人或家长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管理。

②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时间举办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或监护人)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提高育子能力,强化育子。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孤独寂寞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开心健康地成长。

④开设好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话”,“心灵驿站”,等信箱,设立心理咨询室,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就将一事无成”。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家长要权衡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利弊,要尽量做到发家致富与养儿育女两不误,不要房子大了,儿子废了,手头阔了,心头痛了。二是要转变育人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养成上的正面引导不够,更是需要切实加以改变。三是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既要管吃管穿,也是关心学习和品德。严而不厉,身教重于言教。既要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力劳动。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①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

②净化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莘莘学子们得以求学的基本保障,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工作的前提。针对学校周边的吧、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应坚决制止并加以取谛。

③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关工委、妇联及团委的作用,组织干部职工、社会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聘请当地老红军、老模范、老教师、老干部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家庭沟通交流,校内外管理步调一致,增强教育效果。通过老同志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学校倾情参与,留守学生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共 447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个调查报告看得让人心情沉重。留守学生问题,确实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相关部门真正关注,并加以认真耐心的工作。无人问津,漠然无视,只能是恶性循环,积重难返。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家庭学校通力合作,孩子们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夏冰】

1楼文友: 09:21:26 这个调查报告看得让人心情沉重。留守学生问题,确实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相关部门真正关注,并加以认真耐心的工作。无人问津,漠然无视,只能是恶性循环,积重难返。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家庭学校通力合作,孩子们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楼文友: 12:19:17 留守学生已不仅仅是一两个家庭的问题了,而成了一个社会问题。题目读来让人思索,父母辛苦挣钱是为了孩子,但孩子需要的又是什么呢?如果仅是为了挣钱而耽误了孩子,那岂不是事与愿违。教育需要我们一起来努力,它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我们应担负起这个,孩子才是我们的未来。 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做什么。 我喜欢过的,仍然还喜欢,只是对待的方式变了。

小儿咳嗽怎么办

婴幼儿咳嗽怎么办

小儿咳嗽怎么治疗

小便黄赤怎么治疗
微信怎么显示微店
弥勒灯盏花药企怎么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