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1

黄山坐落在安徽的西南部,古时亦称黟山,是五岳之一,若论四季变换之景色则可居五岳之首,名扬世界。黟县也因山多而得名,与黄山山脉的群峰连绵,峰峦迭起连为一体,古时道路交通多受其制,出门行商甚为不便,阻碍了与外界的通商和交往,仅有水路新安江可直达杭州,成为走出大山的主要水上通道。正是如此,黟县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大多还能保持在原始状态,民风淳朴,很多礼仪、习俗也有较多的保存下来,至今还在延续那些古老的民俗传统。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亦受到这样的特定环境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黟县自古就享有了“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由于是地处深山,不具备交通要道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没有战略价值,因而那些古村落长期以来未受历朝的兵灾所毁。宏村,则是在古村落群体中是最具典型性的代表,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大奇迹,是必然而非偶然,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是实至名归。

宏村,是属于黄山区域内的一个普通民居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0多公里,有历史记载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900年的历史,最早时称“弘村”,取其宏光发达之意,“扩而成太乙象”,此为“弘村”之来历。在清朝乾隆年间,因有讳“弘历”的尊号,逐改名为现在的“宏村”。

我们出游的那天是阴雨绵绵,雨断续间虽下不大,可雨丝如麻倒是别有一番景致。进入宏村经过很多山道,需绕行许久方可到达,一路上爬坡下山,左绕右拐的沿途风景绝佳,因是四月初,气候倒是宜人,又是和风细雨,山色朦胧,漫山遍野均为绿色所覆盖,山涧流水清澈透明,涓涓然流向河道。农舍大多散居在山下或道路的两旁,依山傍水的甚为清静自在。坐在车窗口观看如此山村景色倒是别有情趣。车子在行进,风景在变换,在到达宏村景点的这段路上并不寂寞,时间也并未感到太长,终究还是到达了期待已久的宏村。

宏村背依黄山余脉的羊栈岭、雷岗山,地势较高,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又处于深山之中,常常可看到村庄周围若云蒸霞蔚,雾气蒸腾,古旧的村落,流淌的河水,青山环绕,恰如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古朴的民居掩映在远山近水,淡浓相间,如烟霞飘散,似浓云密布,风吹波澜迭起,雨下濛濛如罩,若隐若现,亦如蒙上了一层面纱,远观近看各有不同,却总相宜,融合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完全是一幅泼墨山水画的印象图,是真正的“中国画里的乡村”。

地处黟山深处的宏村,最初的建造者为汪氏一族,开始时周边有韩、戴、榭、叶、李、黄、董、万、汪等九姓人家散居于此,后来其它各姓相继迁出,至南宋期间汪氏迁回居住,逐渐改建扩大。现在居住的村民大多还是汪氏的后裔,可见汪氏一族对宏村的建设与保存所作的贡献,成为了现在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从而看到先祖们的精诚团结,从其布局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他们独特的眼光,杰出的智慧,才有了现在所能看到的如此完整的古村落的群体,成为古代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特色,为世人所敬仰。

宏村的选址从仿生学来说不啻是一处避世隐居的风水宝地,汪氏先祖为了延续氏族的繁荣不衰,能够稳定的长期居住下去,考虑到各种自然因素,对房屋建筑的建造结构、布局走向都作了详尽的考察与研究,逐步的完善以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灾害。水是最具备解决各种问题出现的方法之一,合理应用水资源,建立以水为贯穿整个村落的体系是建造的一大重点,从最初的设计就形成了水圳的一大体系。由于是依山傍建,山水的积聚与排泄必须构筑一整套的维护系统,宏村在这方面真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为同样的其它村落中所罕有。

牛是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劳动力,而把这个村子的结构布局设计成“牛”型,肯定是有深刻寓意的,也许是主人寄寓后辈们以勤劳持家之意吧。“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巍峨苍翠的雷岗山当为牛首,村西的两棵参天古木是为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建筑宛如庞大的牛躯,九曲十弯绕屋过户的水渠是谓牛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的如半月形的池塘是牛胃,水渠最后注入在村南的湖泊称为牛肚,之后在绕村溪河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至此,历经近百年的精心构筑,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间杰作。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依山傍水而建的宏村,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冬天可挡寒风,夏季可防山洪暴发冲击之危险,又可利用山泉的水资源。有此独特之条件,当年的设计建造者对水的利用可谓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此的布局,使水在整个村落中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匠心独运的人工水系是堪称“中国一绝”的创造发明,围绕着牛型村庄做足了一篇完美的水文章。依照地形的高低落差,围绕着每一栋房屋的墙脚都有一条水渠,并且无论雨季或旱季其水源几乎保持着不变的流量和高度,不会溢上路面,涓涓的流淌,昼夜不息。长年绕屋的流水不断,而屋内却不会潮湿,对家具什物不受侵蚀,这与地形构造的考察及建筑时的特殊设计都具备了防止可能造成的水患因素,因而对房屋及屋基数百年来的保存创造了必备的条件。旧时的建筑基本以木结构为主,宏村能以如此完好的保存至今堪称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之中必定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期待探索。

宏村对水的巧妙合理的利用,把水的各种功效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发挥。“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那绕屋不停流淌的水在夏天具有降温防暑、调节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还可以美化环境的作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绕屋穿堂而过的水渠(亦称水圳)有明暗之分,暗圳上铺石板,用河卵石镶边垒底,这样增加了巷子的宽度,方便日常行走与物品的运输。明圳则每相隔一段距离都会铺上踏石,以供村民洗涤之方便。在分时段的用水上村民们有了约定成俗的规定,早上8点前取是饮用水时间,各户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汲水储存在家中的大水缸里。之后时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可洗涮食物及衣服等其他家用物品,由于水是在不停的流淌,从而也保证了水源的清晰。这样的水系布局,取水之方便,对深宅大院的消防用水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防患于未然应该是当时考虑的一种内在因素,此举值得后人们借鉴和学习。一般民居的建造基本都是二进式的院落,有些人家把水引入院内,形成水院取水更为方便,还可以养鱼观赏,浇灌自家花园。因水来自于山上清泉,源源不断,昼夜流淌,四季不枯,所以就无需担心水质会变异。

“青山绿水本无价,谁引碧渠到百家。”那九曲十弯的牛肠水圳绕屋穿堂,处处通畅,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汨汨清泉都沿墙脚流过,几多清凉,几多欢畅,清澈的流水映照出层楼叠院,濛濛的山色如水墨倒影湖塘。信步于窄窄的小巷,高高的马头墙,蜿蜒的小街巷,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一股浓烈的山村风情,从古旧的房舍内飘出的、带有民俗传统的淳厚乡情,至此不醉也无由矣。

在宏村的村中央,空间豁然开阔,在这里挖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这就是“月沼”,俗称“月塘”。据说在当初开挖时,族人多数主张挖成圆月型,取丰足饱满之意,而当时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逐挖成现在的半月型,取“半个月亮爬上来”更切合努力奋斗之意,后来重娘在整个村子的规划建造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地理及水系的合理应用有独到的见解,之后又在村南的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一个“牛肚”,以蓄水灌溉之用。那些绕屋穿堂的牛肠水渠大多流入月沼,然后徐徐归流入南湖。

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月塘水清澈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沿塘环建村屋小楼,齐刷刷粉墙青瓦有序分列四旁,于水中倒映波影曈曈,蓝天白云似从水中飘过,石凳上老人坐着聊天,月塘边妇女浣纱洗衣,小巷内孩童穿梭戏耍,事实上月沼周边已成为了村中的水广场,村民们相聚交往的空间,可谓是风情民俗的“露天舞台”。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最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南湖的风光,在细雨濛濛中,隔湖相望,宏村恰如蒙上面纱的少妇,虽近在眼前,却不愿轻易撩开这薄薄的面纱,保持她无与伦比的美感。建成的南湖湖面宽广近百亩,凿深数丈,四周砌石立岸,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式样,建成的湖呈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铺石板镶卵石,下层植杨栽柳,引水圳之水入湖,再构筑出水通道穿湖堤下的暗水道入田园,再入西溪。经历年来多次整修,现在的湖堤周边古木参天,树冠如盖,躯干青藤盘绕,苍翠欲滴。湖边杨柳绿丝倒挂,随风轻飏,再加细雨拂面,感觉丝凉清爽,惬意非凡。湖中长堤贯通南北,堤中拱桥弯如半月,堤上行人推肩擦背,细雨霏霏中各色花伞争奇斗艳,映照湖水,与湖堤的花红柳绿相映衬,如长龙蠕蠕前行,人声鼎沸,禽鸟欢唱,一幅移动的游春欢乐图跃然眼前。

站立于南湖堤岸,远处山色朦胧,群峰绵延,黯淡如黛,似云雾徐徐飘散。对面民居古朴典雅,白墙黑瓦,马头墙高低起伏有致,门楼屋宇雕饰精美,倒映湖面青黛若画,波影中万千风姿跃然而出。如带的长堤贯穿湖心,如弦在弓,人头攒动的跨过拱桥分散于两边,隐没在小巷的深处。雨丝如麻的湖面,平静中点点涟漪无数,人在湖中行,景随人流转,浮光倒影,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若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映入湖中的山村景色当不知是何等的景致,虽有丹青妙手,也当难画其一。

“山高红紫树高低,春来画眉处处啼。”宏村背靠雷岗山,此山虽不算高,仅 62米,属于黄山的余脉部分,山上有珍贵的古椿树百余株,高达近20米,主杆树围均在2.5米,山坡至山脊上遍植树木无数,常年青翠茂盛,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真可谓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景色层出,四时各异。若能登临山巅俯瞰全村,古村亦在烟雨之中,高高低低错落有序,南湖湛蓝映出天地一色,山村景色尽收眼底,荡漾在心里。

宏村三面环山,东侧山上松柏密布,古萝丛生,山色涵空翠似玉,天风撼动松涛起。山色空濛,云卷峰隐,幽幻莫测,若逢雨季山水泻落,悬挂如帘,明朗时霞光映彩,阴霾时空濛无边,风起时绿浪迭起,黄昏里幽黯深邃,夕阳下苍山如海,给宏村于别样的朦胧之美。

长堤的尽头即是南湖书院,原是明末年间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供族人子弟受业解惑,接受文化的培育。清嘉庆年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书院有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一色的粉墙黛瓦,精致的雕花门楼,这些匾额大多还是当时的遗物,字体苍劲,透着非凡的笔力。书院内各堂或阁都是当年授课的场所,正门内都挂有孔子或朱熹等的画像或牌位,两边各有楹联及书画立轴,开阔的天井院落予以采光及通风,廊柱及屋宇结构全部是原木构造,常年风雨的侵蚀,剥落的朱漆隐隐间还能看出当年的气派,雕花漏窗等虽有破败可依旧显示出精湛的工艺。以此可以看出主人对于后辈们的苦心培育及对知识的重视,在当时的仕途经济年代,读书是唯一走出深山的途径,商人积聚的只是财物,却没有阶级地位的,培养子女走上仕途为官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站立院中仿佛耳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依稀当年那些苦读的孩子埋头在成堆经史子集之中。

村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院落,承志堂位于村内水圳中段,背依雷岗山,前临一泓碧水,在一块平坦的凸坡上,可免受洪水冲击之虞,日照充足,视觉开阔,建于咸丰五年,是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是现在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内部有房屋60余间,围绕九个天井院落分别布置,整座住宅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家塾厅、厨房、马厩等,有1 6根庭柱,皆以回廊式布局贯通各院,院落内还有池塘、水井,日常用水无需出门,最后边是一座花园,栽有果木花草。

承志堂是一幢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以砖木建筑结构为主,内部装饰砖、木、石三雕俱全,各具特色,木柱和额枋均有精美雕刻,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尤其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更见不凡的技艺,斗拱、雀替、扇窗、扇门、栏板等部位图案姿态各异,层次分明,很富有立体的美感。其它涉及题材大多是“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唐肃宗宴官图“、“郭子仪拜寿”等一下历史演义戏文图,惟妙惟肖,千姿百态,件件都是徽雕木刻中的精品。庭柱上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反映出主人的处世哲学,是一代徽商典型的代表。

在宏村牛肠水圳下游的拐角处有一幢保存良好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的民居——敬德堂,屋基为方形,是明末清初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走进院子基本可了解一些当时的民居建筑的特性以及徽州商人的生活状况。前厅有一幅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从中可以看出,虽为商人对文化还是相当的敬重,也希望自己及后辈们能有所作为。此幢建筑的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通风性能极好,两侧是厢房,在厨房后还有个小天井,东侧有个大花园,植于花草,可见此院的面积之大。

共 769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宏村人,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宏村,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典范,它有着曾经的辉煌,更有着充满希望的前景,她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村内的建筑布局和周围的环境都令人神往。作者笔力老道,写法娴熟,倾情推荐。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欢迎多赐佳作!【峥嵘社团:星遐】【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21908】

1楼文友:201 - 14: 1:18 风光秀丽,诗文匹配,宏村好美。 福建省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有较强的文学修养和爱好。

得了脑中风怎么办

高血压中风治疗方法

老年人脑中风的症状

灯盏花药业选哪家
鲁南欣康饭前还是饭后
乳腺癌饮食建议和食疗菜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