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于古老城墙下的梅花巡礼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25
独抱飞霜向暮寒。
横斜疏影暗香间。
花开风骨洁为伴。
枝占先机韧且坚。
不与群芳争灿烂。
只留清逸作时谈。
林中春晓莺飞絮。
城下夕阳卧暖烟。
题记。
崇文门明城墙遗址公园举办的第十届梅花文化节日前闭幕。
本届梅花文化节以赏梅花古楼新春 品城垣悠久文化”为主题,以城为依、以梅为介、以文聚神”注重传承梅花精神,充分展现历史文化内涵。
我是在刚开园、花开未全盛和已闭园、花大都已凋谢时去了两次,虽然这两个时间段里不如花儿盛开时好看,但避免了全盛期游客太多的拥挤。也看看能否象主办方说的那样,找到梅花精神与历史文化及其之间的契合线索,体验一把主题文化的魅力。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2002年建园,2003年开始进行梅花的引种栽培研究,2007年初步形成梅花景观,目前共种植了50多个品种的近千株梅花。
在今年的最佳赏梅期,将通过赏梅、画梅、摄梅、咏梅”等多个精彩”项目,全方位展示梅花的形态、品质,弘扬源远流长的梅花文化,使明城墙梅花文化节特色更加突出,打造寓教于乐、休闲旅游、文化交流的和谐氛围。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根植于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云南、湖北、安徽、浙江、湖南、陕西、甘肃以及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生长历史。
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品。
梅花是很难拍摄好的一种花。善拍者们总结,拍梅花讲究疏、影、横、斜、静、色、清、浅八个要点,宁曲勿直,宁空勿密。
而拍好梅花的基础在于会赏梅。赏梅的要义则是梅韵四贵既: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廋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在明长城遗址公园拍梅花,则又有不同。由于明城墙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其脚下的梅花自然也就被贴上了古楼情梅的,因此在这里拍梅花,就不但要拍出梅花自身的特点,还要映射出古城墙的文化韵味来,以充分体现出城墙与梅花古与新楼与梅文与史韵与情的融合之美。
如此看来,按照上面的标准来拍明城墙遗址下的梅花,还真是不容易,要想拍出特色和精品来,那就更难。以我浅陋的见识和狭窄的视野搜罗了一圈下来,倒也没发现多少能够符合这些标准的照片来。
因此,我大致判断,这么复杂而又严格的标准,绝非是给一般拍手准备的,作为普通市民和大众摄影爱好者,还是按照自己心中的审美标准去拍就好。
从文化娱乐角度看:自己认为好的,就是好的;大众乐于参与的,就是好的。至于精品图片的缔造,还是交给那些少数专业摄影师去创作为好。
其实,赏梅也好,观景也罢,首先图的就是一个乐呵,以达到放松身心、愉悦情感为目的。
其次,如果对花草树木、文物古迹、文化渊源有兴趣者,由此而引发出一些感受或是感悟,那就很好了,至于达到的水平和结果,似乎不必在意;如果在后,能够得到一些赞同或肯定,那就更好了,独乐乐与同乐乐所产生的同声共振效果,肯定要比独乐乐大很多吧!
我喜欢梅花,也喜欢古城墙。
喜欢梅花,是因为多姿多彩、暗香浮动的梅花本身已然动人心魄,而经过历朝历代骚人墨客秀笔奇文的渲染,所形成的梅文化和梅象征,体悟后也许更能培养人的气节和情操。
喜墙,是因为雄伟壮观、古老沧桑的城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沉积,透过这城墙般的历史沉积,可以看到历史演变的脉络与烟云,感悟后或许更能使人客观与睿智。
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种花儿象梅花那样,被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们赋予了那么多的象征意味,提炼出那么多高大上的精神,比如:因为梅花是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凌霜冒雪而开,不与众芳为伍,所以人们赋予了它清高、孤峭、顽强、坚贞的品格;又因为梅花开在冬末早春,相比于三春光景那种桃李芳菲,百花烂漫的盛季,它算是占得了春先,所以人们又赋予了它报春使者的声名,成了先知先觉的先驱者或酿时造势的的英雄豪杰的形象。
如此高大的形象,如此厚重的意味,如此高尚的精神,如此五花八门的解释,似乎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以至于人们反而难以在一个客观直白的角度上去接近它、理解它。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从本能出发,对梅花的美给出了不同的诠释,并没有因为那些高大上的寓意,而降低了对它的热爱和颂扬。
梅与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举为岁寒三友”在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中享有清雅圣洁、孤傲气节的美誉,其中对梅的赏赞尤为淋漓酣畅。
据资料记载,古人对梅歌颂的诗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共有四篇之多,比如在《召南·摽有梅》中写到: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 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意思是说一位待嫁女子在采梅时唱歌,说枝头的梅子已经落了很多了,树上留下的也已经不多了,希望追求她的小伙子,千万不要错过好时辰!她以树上的梅子越来越少,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表明自己原意出嫁的心情。
然而据有关专家们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梅作为审美意象而大量出现在诗词歌赋里,则始于六朝(魏晋南北朝)这个承汉启唐的年代里。
梁朝太子萧纲的《梅花赋》将梅花早落比作女子青春短暂,韶华易逝。萧纲在文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善于写作宫体诗,他写的宫体诗多描绘宫廷生活和宫廷中的女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萧纲在政治上都没有多少成绩,在侯景之乱后,被侯景立为傀儡皇帝,当了三年皇帝就被侯景杀死了。
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梅花便代表了一个复苏的春天,寄托着对故人的思念。自陆凯始,梅花作为好友之间的信物,一时间兴盛起来。
初唐时候,以陈子昂为代表的一众诗人,将怀古、咏物、送别诗的比兴与寄托提升到了文学理论的高度,这使得唐代的诗歌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开始,咏梅诗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内容开始趋于丰富多彩。
因此唐代咏梅诗中,以兴寄特色最为突出,比如:
王维《杂诗》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句寒梅著花未”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这首李商隐《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则表达了随花香流散的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感伤。
由于兴寄手法的使用,唐诗中的梅花很多并不是真正的诗歌主题,只是一个抒情的媒介而已。
到唐中后期乃至两宋,真正咏梅本身的诗作才多了起来。如我们所熟悉的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的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此三人可谓宋代梅花诗的三座高标,他们的优秀作品,引发了一代咏梅之风潮。
而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在写其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性格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孤高清逸、铮铮傲骨的品行。
及至南宋时期,文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趣已经逐渐上升到与高尚的道德品格相融合的地位。他们不仅通过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的意趣,更是赋予梅花一种独特的崇高美,使其成为他们所追求的道德人格的象征,体现出高洁的品性和坚贞的气节。因此诗人们往往以梅花自喻,将其作为自己精神和人生的象征。这使得咏梅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意蕴。
这些于德于理的诗作,恐怕是与日益兴盛的程朱理学说也不无关系,学说中所推崇的品性气节观念,在文人们的咏物诗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朱熹在他的《墨梅》诗中梦里清江醉,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将墨梅比做道学理念中正气凛然、气节高坚的正人君子的化身,为咏梅诗的意象深化构筑了一座新的丰碑。
因此,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把梅花当成了气节与君子的化身,使得咏梅诗词从形式到内容都臻于完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少咏梅诗词成为千古绝唱。此后的咏梅诗数量虽多,却没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高远的境界了,只能算是余音袅袅而已。
然而,近现代的咏梅诗,却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在寄情、遣兴、赠友和感发的情怀中,更加注重了象征托志的表达表现方式,使得梅花诗的人格化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众多的后来诗中,不得不提到晚清重臣彭玉麟和他的梅花诗。彭玉麟字雪琴,他的部属和友人尊他为雪帅他有德有才,而无名利之心;有功有禄,却无骄矜之态。不论是在金戈铁,还是江湖飘泊的舟上,岁岁年年,日日夜夜,彭玉麟总也忘不了他心爱的梅花。
有人讲,身为中兴四臣之一的彭玉麟,之所以钟情于梅花而最终竟然放弃荣华富贵,辞掉漕运总督、安徽巡抚和两江总督,隐居草庐,竟然是为一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又未能相亲相守的女子梅姑!
他政绩卓著,又有很高的才气,诗书画功底很好,但却看破尘情、忘怀名利。他在一首诗中明确的写到:功成不受封侯券,愿向君王乞此身。好访梅花入山去,借他清操励吾真。这应该是彭玉麟的一生的生动写照,他在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不御姬妾,不积财产,不畏权贵,不受封职只知道在上拼命杀敌,写诗画梅,为了一个不能释怀的情感,在写诗画梅中度过郁郁寡欢的一生。
彭玉麟画梅堪称一绝,人称兵家梅花”无人能够模仿。他的梅花诗却缠绵悱恻,寄情托志,比如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十万枝”据说他一生写下了万首梅花诗,却故意散落不存,以至于后人只能从一些挂屏或石刻上搜集到现在可以看到的不到一百首梅花诗,借此来推测他扑朔迷离的爱情和缠绵悱恻的情怀。
生平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颓然一醉狂无赖,写乱梅花十万枝在他的内心世界中,那些孤独的梅花,就像他的无数的思念一样,即便是残红满地,落英缤纷,仍然是落英满地梦犹香
当然,的《卜算子·咏梅》词,是自有咏梅诗词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佳作了。
之所以如此说,不仅仅是这首词自身结构的严谨精致与和谐,更是因为这首词创作的背景、蕴含的寓意,深刻地体现了在当时我国内忧外困,新中国受到严峻考验之时,作为的领袖,以托梅寄志的方式,表明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创作意图却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也截然不同。通过对悬崖百丈冰上梅花不畏严寒一支独秀,到梅花报春不争春、迎来烂漫山花,再到梅花不骄不躁、安然隐于灿烂春色之中这样层层递进、形象丰满的刻画,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最后的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梅花的神韵和风度—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也是党人人格志趣和精神品格的象征,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还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江姐》是1964年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改编后,搬上舞台的一出歌剧,主题歌《红梅赞》由著名军旅词人阎肃作词并作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几十年来,这首歌曲在大众中广为传唱、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让曾经走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心中深植的红结在瞬间奔涌澎湃。
这是一首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深刻的烙印的红色歌曲,然而却能超越宣传的政治藩篱,穿越时空,拥有广泛的歌众,并在新时代新世纪的音乐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既得益于《红梅赞》歌曲自身具有的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更是由于凸显梅花精神及其象征意义的规整洗练的歌词,这正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正是由于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有铁骨冰心般的崇高品质和纯洁坚贞的豪迈气节,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才具有强大而又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红梅赞以梅花来表现江姐虽为文弱女性,却有着志士般的壮志豪情、铮铮铁骨。作品展示的深刻精神内涵和动人艺术魅力得到了社会的倍加赞赏,江姐的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学习江姐为理想、为信念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她的坚定的信念,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优质歌曲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因为它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所说既是《红梅赞》成为红色经典的深层原因,也是其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新春来。
古代文人赏梅的雅趣是由表及里、渐次递进的,是从花的颜色、姿态、香味以及其盘曲的虬枝老干,深入到花与树的风骨、神韵,来体现寄托在梅之上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清代诗人龚自珍总结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上,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诗人讴歌的梅姿疏影参差、横伸斜屈的风骨神韵,不仅传神而且营造了一种超凡入圣的极致审美意境。
有近代学者,对古代文人雅士之所以喜爱梅花的审美情趣,概括了三种原因,即清逸、骨气与生机,既:
高雅不俗的品格谓之清逸以表达人的心性品质之朴素纯洁,情趣风度之高雅超脱。
坚贞不屈的气节谓之骨气以表达人的道德意志之守正不移,精神品质之刚直不阿。
先春而发的生机谓之生机以古梅生命之老而弥坚、新梅肌体之生生不息,象征人不畏困苦、承受风霜、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上部分文字内容摘编于网络。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梅花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mume。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重多。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