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17

萧珊,191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之后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根据经历开始写作,19 7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在伤兵医院中》。

萧珊 摄于1954年清明


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上,展出了萧珊翻译的《初恋》等作品。


“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巴金先生曾在散文《怀念萧珊》中如是形容妻子。今天(1月8日)是巴金夫人萧珊女士百年诞辰,巴金故居策划主办的“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今天下午在巴金故居主楼开展,以纪念这位武康路11 号“心地善良”的女主人。巴金故居的门票主色彩第一次由绛红色变为淡蓝色,纪念萧珊和巴金魂归大海,获得自由。


萧珊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常常让人们忘记其翻译家的身份。其实,作为颇有灵气的翻译家、多次组稿的刊物编辑、思想进步敢作敢为的现代女性,萧珊的灵魂有着多面色彩。故居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正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买、赠送给女儿李小林的礼物。展览现场,巴金萧珊的女儿、《收获》名誉主编李小林,巴金萧珊的儿子李小棠都来了,他们凝视着父母留下的宝贵手迹。现场照片墙集中组合了各个时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的一生,就在一帧帧影像中变迁、定格。她和家人的生活点滴,则在萧珊的日记、致儿女书信中,一点点组合丰富起来。


开展仪式上,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左)向观众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


随笔译作显文学功底,数篇未刊稿初见天日


展览现场展出了上世纪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不少资料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包括《萧珊自传》《王平和苏强》《外婆的故事》《我怀念城门公社》等,记录着融入新社会、紧跟时代脉搏的萧珊在创作方面的眼光和努力。手稿端丽娟秀的文字、遍布稿纸的圈叉涂改,诉说着一个译者的心血,有的译稿上面还有巴金修改和增补的手迹。


萧珊译屠格涅夫《初恋》手稿。


八个展柜的篇幅重点展出了萧珊的著译作品,多为手稿及刊物影印件。如抗战时期的随笔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孤军营中》《沪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记下与民族共艰危的经历,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会见》《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描写药店营业员劳模事迹的散文《亲人》等,以富有个性的笔调写出萧珊对新社会的理解,反映了她融入社会生活的经历。萧珊的译作有屠格涅夫的《阿细亚》《奇怪的故事》《初恋》以及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等。



1964年夏,巴金一家摄于山西。


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60年代,展览精选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展出。展柜中另有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以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使观众接触到真实立体的萧珊。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谈及筹展初衷时说道:萧珊什么样子,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寻找萧珊”成为这些年来既诱惑,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我买来她翻译的仅有的几本小说,看到一位有才华的翻译家。《家书》出版了,从她那些琐屑又灵动的文字中,我看到一个贤惠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八九年前,我还编辑过一部《萧珊文存》,接触到她青年时代的诗文,以及进入新社会之后的创作,看到一位与时代同步、不断追求进步的身影。我还看到她很多照片,从少女时代到中年,这是一位美丽又智慧的女性……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远不能让我有把握地说:我认识了她。终于,我想到一条捷径,从她的朋友们的印象里剪辑出一个‘萧珊’来,展示出她生命的不同侧面。”



昆明金殿树上,萧珊在西南联大读书。(摄于19 9年8月28日)


为刊物组稿时,萧珊“又热情又撒娇”地向冰心催稿


全家搬至武康路后,萧珊的个性依然为她获得许多友情。为刊物义务编稿、组稿时,她“又热情,又撒娇”地向冰心催稿“你再不来稿,我就要上吊了”;为朋友沏茶待客时,她“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使汪曾祺写道“印象深刻”;1972年身心疲惫时期收到沈从文来信时,她“拿着五张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地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巴金致萧珊信件。


在许多同时期文人的印象中,萧珊天性活泼,待人热情真诚,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曾在《琐记》中回忆:“当时巴金住在霞飞坊(今淮海坊),他家来往的朋友多,简直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坐。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生活,展览中并未过多着墨,但在二人的信件中可一窥端倪。“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任何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萧珊)“当我寂寞的时候,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巴金)他们的爱情,转化为家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生活,化于无形。


展览现场,巴金故居特制了系列纪念品,当天到馆参观即可获得限量版纪念门票,参加活动更可获得纪念明信片等,多媒体室将播放《怀念萧珊》短片,展览将持续数月。


1966年《文汇报》上刊发萧珊文章《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


巴金笔下的萧珊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再忆萧珊》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以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七、三八年一定去了延安。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怀念萧珊》




【萧珊小传】


萧珊,191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之后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根据经历开始写作,19 7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在伤兵医院中》。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1942年决定辍学陪巴金筹备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顾巴金,1944年两人于贵州花溪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小林。


抗战后期两人返回上海,她作为女主人照料家事、照顾孩子。1950年儿子小棠出生。在理料家务之余,萧珊学习俄语,并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后为《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义务编稿、组稿,翻译俄文书籍。1972年病重不治离世,骨灰于2005年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著作有《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萧珊文存》等,译作有屠格涅夫的《阿细亚》《奇怪的故事》《初恋》、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


(编辑:王怡婷)

常州男科医院哪家好
新疆十佳牛皮癣医院
常州治疗癫痫病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