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之心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07
在国庆70周年前夕,我的母亲收到了国家颁发的“庆祝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我的母亲名叫王淑英,属鸡,今年86岁。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位满腔热忱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慈祥可爱的亲。母亲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可以说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的母亲
出身贫寒,大难无恙
母亲出生在大连市,在家中4个子妹中排行。
母亲3个月时与姥爷、姥姥和姐姐合影
那时中国东北被侵占,搞了一个伪政权叫“满州国”大连笼罩在侵略者刺刀和皮鞭的阴霾下。
兵在中国耀武扬威
我的姥爷和姥姥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姥爷是做厨师的,他言语不多、但骨子里却很刚正。那时人以占领者自居,视中国人为草介,中国人在他们眼中连猪狗都不如。
我的姥爷和姥姥
姥爷曾经给我讲过,有一次,姥爷下夜班,被警察堵住了。警察就把姥爷带到警察局里审问,进去之后二话不说上来就是左右开弓两个大耳光。对人的野蛮行径姥爷心中怒火满腔,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然无法直接表达他的愤怒,姥爷还是反应敏捷地分别用左右手挡住了警察扇来的耳光。后来,警察见审不出什么问题来,就只好把姥爷放走了。
统治时期的大连
在那个当亡国奴的年代,姥爷的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养家糊口,要强的姥姥就带着襁褓中的母亲去给富人家做手工。在母亲8个月大时,因大人疏忽,母亲从4楼的窗台上坠落到楼下。当时,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以为这孩子肯定不行了,谁知跑下楼抱起来一看,母亲竟安然无恙,还在襁褓中笑呢!当时有人就断言:这孩子有福相,她属鸡是凤命,日后必有大富贵!
幼儿时的母亲
母亲三岁时,不幸患上了天花。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得了这种病就如同现在感染上了埃博拉病毒,死亡率极高,侥幸不死的,也会在脸上身上留下很多疤痕变成个丑陋的麻子。可令人想不到的是,母亲不仅没有被爷领走,痊愈后竟然脸上身上连一点儿疤痕都没留下!
这两次,母亲都到了鬼门关口,但每一次都被幸运之神重新拽回了人间,她虽历经大难,却能安然无恙,两次创造了。然而,她能躲得过死神,却躲不过人祸。由于家里收入微薄,供养不起4个孩子上学,所以母亲的童年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同龄孩子去上学。
母亲羡慕别的孩子能上学
拯救妹妹,宛如天使
母亲九岁时,姥姥生了小姨。因为没钱养活这个小女儿,姥姥就悄悄地把小姨送人了。那天母亲回家后,发现小妹不在了,就哭着到处去找。也许是老天爷都被这个执着的女孩感动了,终于,母亲在海边的一个小棚子里听到了小姨的哭声,年仅九岁的母亲,不知哪儿来的胆量和力气,硬是从那个人家把小妹抱了回来。那一刻,母亲仿佛就是天使的化身。姥姥惊讶地看到母亲把小姨抱回来了,生气地说:“你抱回来谁养活她?”母亲倔强地说:“我养活!”从此,母亲就把小姨背在身上,走到哪里都带着。终于,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命运多舛的小姨长大了。解放后,小姨上了大学,成为一个处级。小姨总是说:“我的命是二姐捡来的!”
母亲和小姨(右)
母亲三姐妹合影,我大姨(右)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
早年务工,投身
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早日挣钱补贴家用,1947年,年仅13岁的母亲就进了工厂。当时,大连虽然已被苏军解放,但中国仍在政府的统治之下。
苏联专家见母亲聪明伶俐,就让她做通信员。在苏联专家的教育影响下,母亲积极参加活动,主动向组织靠拢。
参加工作后的母亲
1949年成立了,母亲的苦日子也熬到了头,她当了一名吊车司机,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吊车女工,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不亚于今天的女飞行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母亲被评为了劳动模范。在新中国成立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母亲相应党的号召,参加了“扫盲运动”她勤奋好学,成了“识字英雄”于1951年通过文化考试,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1年,旅大市识字运动委员会给母亲颁发的毕业证书
母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2年,组织安排母亲到工农速成中学学习。从此,母亲正式步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学校,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母亲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期间,由于母亲学习努力,表现突出,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和培养,1953年,母亲年仅18周岁就光荣地加入了。
母亲1953年光荣入党
忠贞不逾,模范夫妻
1958年,就是的那一年,我的父亲母亲结婚了,他们的爱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父亲母亲结婚照(1958年)
这里,我再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我的父亲王为桐。我父亲与母亲的经历大不相同,我的爷爷虽然和姥爷一样,都是从山东闯关东来的,但爷爷有文化,头脑又聪明,他到大连后开了一个饭馆,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老板。爷爷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他很爱国,非常痛恨人。由于那时党经常从山东派人来东北,于是爷爷的饭馆,就成了党在大连的一个交通站,爷爷为许多山东来的党人提供了掩护和资助。解放后,大连市长代表党和政府,专程到爷爷家,对爷爷当年为党的地下工作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父亲虽然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但他思想进步,很早就投身到中国解放运动之中。他14岁时就秘密参加中国共青团,15岁秘密加入了,这么小的年龄就参加,这也是后来让父亲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战争爆发,为了保家卫国,已经在大连工学院读大学的父亲,爱国激情爆表,他以大连工学院学生会主席和大学生党员的身份,率先报名参军,带队参加了空军。
入伍后,父亲没有被派到。由于他学历高、文化基础牢固,被组建不久、急需人才的空军,分配到了空军第十七航校工作。父亲参军后,由于他文化水平高,知识渊博,文笔出众,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数理科水平在当时非常稀缺,加之父亲思维敏捷、踏实肯干,所以他在航校如鱼得水,工作干得风声水起。
父亲1958年写的诗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父亲连年被评为典型,1956年,父亲被选为空军第一届党代会代表,进京参加党代会,在这次会议上,他受到了、等党和的接见,能被接见,当时可是莫大的荣耀。父亲在一生的军旅生涯中,共5次立功,为国家为军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父亲主笔编写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
父亲是入伍后与母亲认识的,作为老乡和有着共同理想追求的进步青年,他们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彼此欣赏、相爱,在父亲事业的颠峰期,他们幸福地结合了。
父亲母亲1962年合影
一年多之后,他们的爱情结晶—姐姐和我相继出生了。由于父亲的部队远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又多年在福建、陕西、北京等地执行任务和学习,所以从结婚起,母亲就独自一人挑起养育子女的重担。
父亲母亲带着在成都
文革期间,父亲受到了严重。他被指责为和“白专道路”典型,被撕去了领章帽徽关进牛棚里改造。当时,组织派人找母亲谈话,让母亲与父亲离婚并“划清界限”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无数婚姻抵挡不住政治的冲击,无数家庭为此而解体。但是,当政治与爱情冲突的时候,母亲却坚定地选择了相信爱情和爱人。在我父亲事业从巅峰到谷底,人生最失意最沉沦的时候,母亲仍然不离不弃,用她柔弱的臂膀,给了父亲最有力的支持。母亲用执着而真实的爱,温暖了父亲的心,也点燃了父亲心中对未来的希望之火。这也是父亲在晚年对母亲百依百顺的重要原因。
我的父亲王为桐
我的父母两地分居长达23年时间,这期间,母亲要一边工作,一边还要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子女。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家的全家福
直到1980年,母亲才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父亲过上了朝夕相处的幸福家庭生活。在他们30年的婚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敬如宾,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堪称志同道合的婚姻典范。
父亲母亲一起游览泰山(1985年)
带子成学,职业转型
1958年,母亲考上了吉林师范大学政法系,但却由于怀孕而无法上学。1959年,要求上进、渴望知识的她,再次考上了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这样,母亲从旧社会的一个文盲童工,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大学生。
母亲在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1年)
“三八节”母亲与辽宁师范大学同学留念(1963年)
这期间,恰逢姐姐和我出生,又赶上国家面临“三年自然灾害”母亲大学生活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由于父亲在远方的部队,母亲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学习,只好下了课就往家跑。这些并没有难倒我的母亲,作为同学中唯一的“妈妈大学生”母亲硬是一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完成了大学学业。今天的大学生们可能无法相信: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带着两个幼儿的情况下,读完了大学?但这绝不是传说,是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真实故事。
母亲在辽宁师范学院(1963年)
母亲带着我上大学
1963年,母亲大学毕业了,她接受了老厂长的邀请,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工作单位—大连起重机厂,到工厂子弟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就这样,母亲从一名工人成为了人民教师,母亲再次实现了命运逆袭,完成了自己人生中又一次华丽转身。母亲十分热爱教师职业,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
母亲大学毕业照(1963年)
头脑清醒,远离政乱
文革前,母亲已经担任了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文革开始后,由于母亲是出身好、的党员,几个派组织都来做母亲的工作,想让她参加自己那方组织。可母亲淡定地说:“我哪派也不参加”当即予以回绝。后来,文革时期的革委会又让母亲加入大连市委某主要领导的专案组,并称这是组织的信任和重用。母亲答复:“不了这个工作。”又一次予以拒绝。
母亲在课堂讲课
接下来,因为拒绝与“犯了严重错误”的父亲“划清界线”母亲主动辞去了书记职务,甘愿当一名普通教师,因此也得以远离那个时候纷乱的政治斗争。在那个人们都迷失方向的年代,母亲能保持如此清醒、冷静的头脑,真令我无比钦佩。
好人好报,大器晚成
俗话说“好人终有好报”我觉得这话在我母亲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1980年,母亲把姐姐和我都抚养长大后,结束了长达23年的“牛郎织女”生活,从大连调到沈阳,与我父亲团聚,到沈阳市某普通中学做了一名教师。母亲不仅课讲的好,还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进行家访,与家长携手做好学生的工作。
母亲与沈阳市第24中学毕业生合影(1982年)
母亲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付出了大量无私的、真心的关爱。文革期间到改革开放之初,国人收入都不高,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母亲就经常从经济上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鞋子破了她给买鞋,买不起衣裳她给买,看到学生吃的不好营养跟不上,母亲就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奶粉等食品…其实,当时我们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父亲母亲还要分别资助小姑和小姨两个人上大学,家里经济负担也挺重的。但有大爱的人心中,是不会被家庭琐事和个人利益所纠缠的,自己家里再难,也大不过母亲心中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即使全家人生活紧巴点,母亲也要帮助那些困难学生。
母亲与沈阳市第11中学高中毕业生合影(1992年)
母亲对学生的关爱也给她的学生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她当年带的学生,如今也都是五、六十岁的年龄,但学生们至今念念不忘王老师当年对他们的关怀教育,每年都会自发前来看望老师。
母亲与大连、沈阳的学生在一起
母亲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突出的工作能力,使她很快就在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学校党总支书记。这一次,母亲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了校领导、高级教师、处级。
母亲在沈阳市第24中学职工大会上讲话(1987年)
母亲有魄力、敢担当,她排除众议,力挺一位戴过“右派”帽子的老师入党,并把他推举到了校长岗位。
母亲与沈阳市第24中学领导班子同志在一起(1988年)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母亲不久又被上级任命为沈阳市第11中学书记。在她的努力下,11中发展迅速,几年后就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单位。母亲为这所重点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校至今仍是沈阳市的一所名校。在此期间,母亲还多次获得沈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的荣誉。
母亲在沈阳市第11中学讲话(1991年)
母亲80大寿时,沈阳市第11中学领导前来祝贺
今天的沈阳市第十一中学
发挥余热,快乐晚年
母亲是胸怀大爱和有大情怀、大担当的人。她离休以后,仍不甘寂寞,担任了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会长,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她给学生上党课、讲传统,给老年大学做报告,许多单位都出现了这位老人不知疲倦的身影。母亲因此多次被评为辽宁省、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和老先进个人。
母亲被评为沈阳市“老先进个人”
母亲参加沈阳市老局组织的疗养
母亲小时候是吃苦长大的,所以她有非凡的毅力和承受力,小病小灾在她眼里都不是事儿。前些年母亲膝盖出现了骨质增生,走路钻心地痛疼。但母亲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行走,硬是通过走路把骨刺给磨掉了,如今她走路已经完全没有困难可以行走自如了。母亲曾一度血压偏高,需要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后来经过调理,她的血压已经恢复正常了,现在完全不需要吃药降压。母亲虽已86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思维和表达非常清晰,是一个身心很健康的老人。
母亲很爱出门,不爱在家里窝着,每天最起码要到小区里转上两次。她还喜欢自己坐公交车出行,尽管我们做子女的对此都不放心,可母亲还是坚持以这种方式出行。她很喜欢逛超市,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多少都要买点东西回来。其实,购物并不是她的目的,她是把逛超市当成了一种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形式。
母亲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她性格开朗,凡事能想得开,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钱物这些身外之物,她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姥姥晚年患病治疗的费用,都是我们家拿的,母亲从不为这些屑小之事与他人计较。以前涨工资是职工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许多人挤破脑袋追求的事,但母亲却三次让出了已经评上的涨工资机会。她的工资自己花不了,就经常送给晚辈和亲友,而且出手很大方。所以她一辈子不会攒钱,也没有攒钱的想法。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母亲的心胸也能撑得下船,即使到了晚年,除了儿女晚辈的事情能让她寝食不安外,其他的事情她照样能拿得起放得下。
母亲喜欢京剧,晚年成了票友,几乎每周都要去京剧院看演出。母亲还喜欢参加年轻人的活动,经常和她的学生们聚会。
母亲和小姨、小姨父一起看京剧
喜爱旅游,走遍神州
“快乐地生活”和“百闻不如一见”是我母亲的生活准则。离休以后,母亲喜爱上了旅游。20多年来,大江南北、大陆海岛,都留下了母亲不知疲倦的足迹。
在东北,她走遍了沈阳、大连的每一处景点,辽宁省的主要景点她几乎都去过,还有吉林的长白山、延吉、珲春,黑龙江哈尔滨的太阳岛、冰雪大世界、虎园等地。
母亲多次去过首都北京,游览过、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等名胜古迹。
母亲与孙女在北京八达岭长城(1998年)
母亲还去过山东济南、泰山、孔府、崂山等地。她还游历了南方的许多名胜古迹,去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她还去了西南的成都、重庆、峨眉山、乐山、九寨沟等地。
母亲在重岩村(2015年)
香港、澳门回归后,她说:我也要到这两个“中国的土地上去走一走”于是,在香港、澳门的景点和街道上,人们又见到了这位快乐的老人。
母亲在香港、澳门
直到前几年,母亲还以80多岁的高龄,历时近一个月,完成了从海南到辽宁的长途旅行,经历了乘海轮、乘汽车、乘江轮、乘飞机、乘火车,陆海空共五种交通方式,全部行程约6000公里,足迹遍及7个省市,创造了一个高龄老人连续长途旅行的奇迹。
母亲在飞机上(2015年)
母亲在海南博鳌(2015年)
母亲在海口老街(2015年)
母亲在武汉黄鹤楼(2015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母亲从一个生在殖民地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者、高级知识分子、国家,在她的经历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母亲的传奇人生,其实就是和成长壮大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真实写照。在祖国70华诞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里,我把母亲的传奇经历写出来,就是为了让后辈们了解母亲那代人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他(她)们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从中学习继承不畏艰难、奋斗进取、敬业奉献、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祝愿我的母亲健康长寿,祝愿祖国母亲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母亲
母亲,是子女对于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在社会学上,母亲可指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男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母亲。经领养而成为母亲的称为养母,与有子女男性结婚而成为母亲的则称为继母、後母或晚娘。在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有一半是由母亲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来辨别亲属关系,且父亲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只有提供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因此子女细胞中粒线体的DNA皆来自母亲,可由此来判别母系祖谱。
上一篇: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