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在她刚刚出版的专栏集亲爱的米亚计划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1-12-05

米亚在她刚刚出版的专栏集《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将自己抽离于城市之外,用旁观者的笔触写出那一个个或游离或沉浸于这座城市中的人物,刻画出一张张若隐若现的脸。有评论者说,它是广州的浮世绘,是广州的欲望地理学。而在深圳的对谈,并没有由于脱离了这些故事的背景环境而变得尴尬。事实上,正如她所说,“故事里的他/她你一定见过”。在书中,有每一个游荡在城市之中的人的孤独,也有每一个奋斗在城市之中的人的力量,这一切都相当熟悉。

“我写个人的经验,越微小越细致,越能感受到一种坦诚”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取“亲爱的米亚”,用一种感觉很亲切的“书信体”做书名?

米亚:最开始我给这本书想了好多名字,例如《微暗的心》。后来,责编建议改作《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我就是讲述这些故事的主体,虽然在书里是隐匿的,但其实一直存在,我在里面走走停停。用“亲爱的”是带了些情感色彩,一是让读者觉得比较亲切,还有就是表达对这些故事拿起来、又放下去的那种轻轻的感受。

南都:与其他书不同的是,你刻意在每一章的开头搭配音乐专辑。为什么?

米亚:因为《杨箕》也好,《天河北》也好,不同的章节里发出广州不同的声音,是不同的乐章。在书的后期过程里,考虑过插图,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法实现,但我还是想给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流动感,边走边唱的感觉。这个设计让很多朋友都很喜欢,可能因为这本书本身也是断章式的,很适合听着音乐来读。

南都:你也在这城市中失魂落魄过吗?故事里自身的成分有多少?

米亚:写这本书的文章时,很多时候我都像一个探测器,探测到街道上、地铁里、身边的种种细微之处,然后就写成故事,想把那种感觉用个玻璃罩子罩起来,留下来。可以说是我前几年的心情记录,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刚打开的世界时的种种不适和爱恨。多丽丝·莱辛说,她曾困惑于“描写个人的小事”是否有意义,在我们的上一辈甚至我们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写作应该是承担社会的事,简单地说就是:“罗马都着火了,你怎么还有心思考虑愚蠢的个人私事啊。”但后来她意识到,描写你自己,实际上就是描写他人,因为你所面临的问题,你的喜怒哀乐,你所具有的非同凡响的思想观念也不是你个人独有的。比如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就会想到:“我在爱”,“我在感受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我在思考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个人所谓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思议的经历其实是众人所共有的,这道理只有当你成长了才能懂得。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我写个人的经验,越微小越细致,越能感受到一种坦诚。只是在故事里,这些情感都分化到不同的角色上去了。

“城市的大、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有时会将孤独感放大”

奥运圣火从希腊前往奥地利 南都:那天分享会上有人说,城市不仅是孤独的抗体,也是孤独的漩涡。你怎么看?对于你而言,城市是什么?

米亚:说“城市是孤独的抗体”,是讲城市在包容不同的人上的自由度。怪咖会在城市里遇见其他怪咖,遇见同类的几率会比较高。那个读者说“城市是孤独的漩涡”,我的理解是,城市的大、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有时会将孤独感放大。我记得在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大意是“请说出你觉得孤独是什么”?那个帖子据说创下了知乎回答条数的记录,每个人心中孤独都有不同的模样。比如有人说,当他拿起,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去说话的人时,就觉得孤独。城市是陌生人社会,我们在享受陌生带来的自由的时候,也要承担不认识邻居、朋友范围等同于同事范围等等最初的孤独症状。但呆得越长,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就会慢慢解除。深圳分享会主题叫“城市是孤独的抗体”,12月7号,在广州学而优书店我会做最后一场分享会,这场的主题叫“城市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后面这个主题出自海明威《流动的盛宴》,那本书里他回忆了年轻时在巴黎的岁月。这两个词组可以算作我对城市的最大感受。

南都:在你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种外乡人进入都市之后的不适,你会认为这是你记录城市进程的一种方式吗?

米亚:在《亲爱的米亚》里,外来者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时,总伴随着阵痛的体验。因为我们跟陌生城市的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你选择后需要思考和处理的新的关系。不像我们对于家乡,是一种原生的关系。你说的“不适”,其实有不同的表现。底层的农民工的不适,伤及心灵,有时候甚至伤及肉体。而白领们的不适,则是怎么处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能不能跟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书里也有很多本地人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我采用的视角主要是他们的生活被某种外力进入后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比如猎德村拆迁。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只是一则存在于报纸上的事,但如果是村民,他们被外力牵动下的感受是什么?这就是我故事的视角。

(:焦娇)

广州妇科习惯性流产治疗费用
哈尔滨治疗阴道炎费用
贵阳治疗阴道炎多少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