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15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每见此语,刘志都会感慨万千。
是啊!想想现在的教育,太不公平!中城市不如大城市,小城市不如中城市,县城不如市区,农村不如县城。即便是农村也还分个郊区和山区不是。
刘志打小就是个山里娃,饱受教育贫乏之苦很深,所以刘志每每都会咬紧牙,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将来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城里读书,不输在起跑线上。
刘志初中没上完,就外出打工,转战各个城市,一干就是近十年,十年来苦没少吃,但钱却没挣多少。由于自己文化低,又没有什么才能,大多在工地上出苦力,这种活,辛苦倒不怕,就怕老板拖欠工资。
即便如此,刘志也要在城里安家,要让孩子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想到如今自己家乡,学校里唯一坚守着的老师,还是那位小时候教过自己、所有课全包的老先生,刘志就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回乡读书了。
婚后,刘志与妻子在城市最偏的一个棚户区租了房,虽然每月房租不高,但水电、日用什么的处处要钱,还要为将来的孩子存些积蓄,生活就过的不太容易。但一想到能住到城里,想到孩子,夫妻俩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俩人都坚持着、奋斗着。
一场金融风暴过后,夫妻俩双双失业。不能坐吃山空,考虑再三,夫妻俩做起了麻辣烫生意。这种买卖其实挣的就是个功夫钱,成本虽不高,但利润也不大,起早贪黑的,一天下来两人都累的腰酸腿疼,可一个月一结算比打工还略好点,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看别人的脸色,自己给自己打工,夫妻俩倒也心满意足。
儿子的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笑与快乐。儿子成了夫妻俩的宝贝,一切为了儿子,有时候刘志就觉得自己就是为儿子而活的。看着儿子一天天在长大,刘志始终没有忘记那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送幼儿园倒还顺利,但收费有些高,入学、住宿等各种杂费,每年就得万儿八千。但刘志顾不了这些,即便是贵也要上,因为他把家族兴旺的希望全压在儿子身上了。上小学时,却出了点麻烦,因为没有本地户口,给儿子报名时几所学校都拒收。那几天,刘志的精神几欲崩溃,眼见着“9.1”就到了,而自己的儿子还没报上名,又没有熟人,刘志如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刘志决定破釜沉舟,直接找到附近学校的校长,白天缠、晚上磨,校长去上班,刘志就跟到学校,校长回家,刘志就提着东西撵到家,苦口婆心一堆话,反反复复十数次,也许是校长被刘志感动了,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后校长竟破例收下了刘志的儿子,但声明,每年必须交片外费5000元。孩子最重要,钱不过是身外之物,孩子有学上了,自己心上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学费虽贵了点,今后就多累多熬点,这样一想,刘志心里也就坦然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夫妻俩向往的这么好。儿子从小就顽皮,各方面都很灵通,就是学习不怎么往心里去,三年级就学会了逃课,四年级就跟人打架,刘志夫妻自己文化就低,没办法只好送儿子去各类辅导班。孩子不争气,花钱如流水,可儿子根本就体会不了父母的艰辛,心如放出笼的小鸟,收回很难。勉强进入初中,可这小子学习不积极,在麻辣烫摊子上倒表现的灵活干练,烫菜、盛饭、招呼客人利落而干净。
看着儿子的状态,刘志轻轻地叹了口气,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千辛万苦地转了一圈,回过头来一看,发现又回到了起点,看来这就是命。这战争还没打,怎么就输了呢?
刘志有些心灰意冷了。
将近二十年没回家过春节的刘志,这一年带着妻子、儿子回家了,他要好好地陪陪早已年迈的父母过个年。

共 1 9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小说字数不多却透视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通过主人公刘志培养孩子的经历,再现了当今家庭教育的心灵轨迹。那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中国当代的为人父为人母者,把全部精力和财力用在孩子的培养上。但是结果到底如何呢?小说的结尾启发人深深地思考。【编辑:耕天耘地】
1 楼 文友: 2011-05-10 17:08:0 这篇小说让人们感到,中国的教育状态和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应试教育是一个从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封建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全部是高分低能的废物,但政府却不愿有任何更改。刘志煞费苦心培养儿子,想让他成为大学生,然而对上学兴趣索然,逃学、打架、乱花钱,就是不好好上学,但是“在麻辣烫摊子上倒表现的灵活干练,烫菜、盛饭、招呼客人利落而干净”。这让人们不得不深思,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东西呢?
2 楼 文友: 2011-05-11 07:56:29 义务教育变成了残酷竞争的预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一个教育改革牵动了多少人的神经?又给多少人制造了趁机发财致富的机会?值得深思的话题。 联系QQ:1071086492赤峰中医妇科医院
云香精外用功效
赣州妇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