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阴邂逅新茶外两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7

*在汉阴邂逅新茶*

汉阴是陕西省安康市治下的一个小县,让我不胜神往的是,这里曾诞生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位大文人。宋代的“三苏”,是父子两代人,而民国时期的“三沈”,则是同门昆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汉阴的宣传语是为“三沈故里,人文汉阴”,可见这三位先贤在当地的威望之高、影响之大。

汉阴深藏于秦岭、巴山腹地,自然风光也颇有特点,特别是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让人叹为观止。此次我来汉阴,拜谒三沈故居,亲近油菜花海,真是不亦快哉!

而和2012年的新茶邂逅,则完全是意料之外。

要知道,作为一介嗜茶者,每年早春急不可耐地寻觅新茶,是少不了的功课。 月21日,我从重庆返回西安途中,曾在盛产富硒茶的紫阳县小憩,下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找茶叶店打探新茶消息,得到的回答是,今年春天气温偏低,明前茶还没有面市——心中好一阵惆怅!

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刚过了10天, 1日中午,我便和今年的新茶不期而遇。参加过第七届中国汉阴油菜花节的开幕式以后,在一处农家乐午餐,矮桌小凳,野蔬山珍,吃得朵颐大快;并且,我们每个人面前,还都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玻璃杯,杯子里盛满鹅黄嫩绿的茶汤,漂浮着“一旗一枪”的新茶,清淡脱俗的茶香袅袅升腾,似乎比桌上的美酒更让人如醉如痴……

当地朋友介绍说,汉阴所产之茶,唐时曾进贡长安,杨玉环奉李隆基之命,亲手泡给李太白喝……他慨叹曰:汉阴茶香,贯穿古今啊!就算真有其事吧!但我要说的是,唐人享用的饼茶,在冲泡方法和口味上,与我们今天所喝的散茶相去甚远,所以,贯穿古今的,更应该是古人和今人对茶同样的一往情深。

20年前,我曾在杭州的一处茶场,喝过刚刚炒就的新茶,但遗憾的是,那时已到5月,早过了清明;而 1日在汉阴喝的新茶,虽然是前一天晚上加工,却属货真价实的明前茶,这样的机遇,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

明年早春,我一定还要翻越秦岭,或去紫阳,或去西乡,或再来汉阴……我想,我应该有和刚刚炒就的明前新茶撞个满怀的机会吧!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读崔林涛、潘连生摄影作品有感

省人大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老干局等几家单位,要给崔林涛、潘连生这两位退休的老领导举办摄影作品展,具体承办此事的是陕西省老年摄影协会,应该会会长郭佑民先生之邀,我参加了一些展览的前期筹备工作,就参展作品,和崔、潘两位老领导有过一些交流,并缘此产生了诸多感想。

崔林涛、潘连生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风光摄影,这让我回忆起几年前评论另一位摄影家作品时曾说过的一句话:“摄影家的初恋和最后钟爱的对象都是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乃至最后归宿的所在,尊重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现今已经成为被人类广泛认同的理念。但由于历史惰性的影响,也由于面对人口过多且资源匮乏的尴尬现实,对大自然粗暴践踏和滥加掠夺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这说明,在使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成为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么一件大事上,仍有艰苦的启蒙工作要做,而摄影家(包括专业和业余),就是特别适合从事这种启蒙工作的群体之一。

这是因为,摄影家的“第三只眼”,原本就是用来发现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诗意,进而用这种美和诗意去感染受众的。作为读者,当面对优秀的风光摄影(崔林涛、潘连生的许多作品便属此类)的时候,我们的感情会由衷地沉浸在对大自然的深爱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幸福;紧接着,爱会唤醒我们的良知、爱能激发我们的感,这种思想的不断觉醒,就更是一种幸福了。崔林涛、潘连生两位老领导告诉我,他们之所以热衷于风光摄影创作,也正是因为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感情的深深陶醉和思想的不断觉醒这两种幸福,并进而意识到了作为摄影爱好者的。艺术创作的认识和审美功能,总是在创作者和欣赏者心心相通的状态下,才能够较好地得以发挥,崔林涛、潘连生两位老领导的摄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劳作,我要表达由衷的敬意。

在崔林涛、潘连生的摄影实践过程中,他们还把照相机镜头,较多地对准了美轮美奂的建筑。

建筑是人类挣脱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物质需要的形而下,它同时也是展示形而上文化的具象物。有人说,一个人的素质是无法掩饰的;同样,一个城市(或乡镇)的素质也是无法掩饰的。而最能展现城市素质的,就是被称作“凝固的音乐”的建筑。

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速,这当然是好事;但“千人一面”的城市面孔,也开始让人深感厌烦、不胜担忧。崔林涛、潘连生镜头中的建筑,所展示的是风格各异的文化,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得以长久存在的物质依据。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蕴涵着创作者对中国现实思考的摄影作品,应该能对我们建设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

摄影技术的出现,不过是170年前的事;摄影成长为艺术,被人们作为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手段来使用,历史就更为短暂。近一些年来,随着照相器材的普及,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尤其是不少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更是乐于以摄影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也因此,在我看来,崔林涛、潘连生两位老领导举办这次展览,就不仅仅是在向社会奉献一批出色的摄影作品,而且也是在展示那种老年人所应有的人生姿态——简言之,是为“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羊肉揪片儿*

——《吃在西安》上篇“秦馔源远流长”之一节

在西安市经营秦馔的大饭店的厨房里,展示精湛厨艺者是有着红案师傅和白案师傅之分的,前者烹调菜肴,后者制作面点。

面点的出现,肯定是在人们开始种植麦子、稻子、豆类等农作物,并且初步掌握了粮食粉碎技术以后。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粉碎麦、米、豆类,主要应该是用石杵或木擂棒,夏、商、周三代,则多用石臼和木杵配合。到了汉代,又有石臼和木碓的组合出现,特别是在给碓锤镶嵌铁套盏以后,其粉碎粮食的力道,显著提升。木杵和木碓的区别,是在于前者用手,后者则既可以用脚踩踏,也可以使用水力。东汉文人桓谭在他的政论著作《新论》中记载道:“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这样,面粉和米粉的大量生产,便不再困难。更何况在汉代,被称作缣筛的罗面工具已经出现(缣帛是汉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用在罗面的工具上,再合适不过),保障面粉和米粉的精细也不成问题,这样,当时面食品种的五花八门、空前丰富,就显得特别顺理成章了。

至于另外一种加工面粉、米粉的工具石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最早的石磨,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然而也有人指出,河南省永城县的造律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磨。而到了汉代,石磨作为一种新型的粮食加工工具,已经崭露头角,随着历史的进展,这种玩意儿在粮食加工领域里的大展宏图,逐渐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

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以后,如今,在用面粉制作的数不胜数的各类、各种食品中,队伍最为显赫的,应该是古时被称作汤饼的面条。当然,这支显赫的队伍是指广义的面条,无管粗的细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甚至连形体变异了的麻食、老鸹头之类,也统统囊括在内。不过,这则短文,却无法将庞大面条家族中的众多成员,全部请出来亮相,要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位:揪片儿。

烹饪文化专家聂凤乔先生曾在青海漂泊多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认为,“揪片儿很可能始于青海一带”,并引述宋人朱翌《猗觉寮杂录》一书中的如下文字:“北人食面名馎饦……《齐民要术》青稞麦面堪作饭及馎饦,甚美。”但这里的“北人”,一定是指青海人吗?据我所知,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揪片儿都是一种深受当地民众喜欢、且历史悠久的饭食,所以我觉得,把《猗觉寮杂录》中所说的北人,理解为泛指中国北方产麦地区的人众,似较为合适。

不过,聂凤乔先生认为古时的馎饦就是今日的揪片儿,倒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按古人解释,馎饦亦称不托,宋人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就有如下的文字:“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托抑或不托,其实都是在描绘一种制作面食时的姿态。想来最早人们在制作汤饼(亦即面片儿)时,是把面团托在手掌上进行的,故称之为托,后来,懂得用案板了,则成为不托,再往后,这种饭食名称的读音,又演变为馎饦,如此而已。不过,从托,经不托,到馎饦,有一点却始终不变,这就是制作工艺系手揪而非刀切。

聂凤乔先生认为,晋代文人束皙所撰之《饼赋》,就是描绘古时揪片儿的壮观场面,特转录如下:“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服,振掌握,仰搦俯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级级驳驳,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偷冽敕,薄而不绽……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挺生动吧,是不是?

片儿可以油泼食用,也可以做成炸酱面来吃,但最好的家常吃法,则是用一锅好汤煮成菜、面合一的一大碗。至于放入揪片儿中的羊肉,我们家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把羊肉切片爆炒,最后放入盛满揪片儿的饭碗中;另一是把羊里脊肉切成极薄的片儿,在煮揪片儿的锅里直接汆熟。二者口味不同,但皆能令朵颐大快矣!

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文明时代,北人不管因了什么来到南地,想吃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羊肉揪片儿,怕是绝无可能吧——起码也是极难。而现如今,人流、物流、文化流的通道宽畅而便捷,所以揪片儿在南国的餐饮市场上出现,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2008年春天,我和夫人曾在海南的三亚小住,并写有《在三亚吃揪片儿》一文,现转录如下,作为本文的收束——

揪片儿是再普通不过的西北饭食,连我这样一个基本不下厨房的男人,对揪片儿的制作要领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和面要和的不软不硬,醒面要醒的恰到好处,揪片儿要揪的不大不小……当然,还得有一锅好汤,还得有丰富多彩的配料。北国的冬日,寒风料峭,大雪纷飞,倘若能有一大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揪片儿捧在手里,三下五除二地扫荡一空后,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能够暖和身子,真是不亦快哉!

吃了几十年的揪片儿,万万没想到的是,前不久在三亚这个不吹寒风、不下大雪的地方吃揪片儿,竟然让我感受非凡,久久难忘。三亚是我很喜欢去的一个地方,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那儿很难吃到地道的北方饭,嘴受亏。这一次则不然,下榻之处位于三亚湾左近,不但推窗见海、出门到海,而且楼下还有一个挂着两个招牌的吃饭的地方。招牌一曰“新亚海鲜餐厅”,另一曰“丝路花雨·新疆人饭馆”,供应的品种当然首推海鲜,但拌面、揪片儿、羊肉串、烤馕也是应有尽有,这未免让人喜出望外。

这家饭店的就餐之处有室内室外之分,我每次前往,都会在沿饭店外墙建造的那个长长的凉棚里捡一张桌子坐定,挑一种既便宜,又在西安见不到的海鲜,再加上一个素菜、一瓶啤酒,最后则是一碗羊肉揪片儿。美食——特别是北方美食让人不亦快哉,美景——尤其是南国美景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我在三亚的那些天,天天都是风和日丽。坐在新疆人饭馆的凉棚下,近观轻浪拍岸,远望海天一色,蓝天一尘不染,海风爽人心脾……吃北方美食,赏南国美景,每一次用餐,我都久久不想离去……

我肯定还会再去三亚。因为,吸引我的不但有那里的阳光、沙滩、海水,更有在海风的轻抚下、在海浪的奏鸣中吃揪片儿的那种难以言状的美妙感觉。

共 450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汉阴邂逅品新茶,三苏三沈实堪夸。叹为观止秦巴山,漫山遍野油菜花。“一旗一枪”茶香飘,丝丝袅袅张口吹。汉阴茶香贯古今,一往情深不思归。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人间多精彩,老当益壮心。摄影留记忆。人生有意义。漫步思过去,知足无叹息。秦馔源远流长,吃在西安回味长。羊肉揪片儿,吃完嘴留香。小吃五花八门、空前丰富,让人喜爱,顺理成章。欣赏作者美文,回味无限,推荐读者品尝。【:浪漫诗剑侠】【江山部精品推荐】

类风湿应该注意哪些

类风湿怎么形成的原因

手指类风湿不能吃什么

怎么开自己的微店
哪些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幼儿大便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