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己巳癸酉吾以降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8
《崂山道士》是《聊斋志聊异》的名篇,很早就传到国外,被释成许多种文字。后来,又被改编影视作品,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我就看过那部改编的影视作品。
故事本身,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虑:
第一个层面,就是崂山道士处显示奇妙的神话色彩。他把纸剪成圆形,就能变成一轮明月。他把筷子投出去,就能化为翩翩嫦娥。他的酒壶有取之不尽饮之不竭的美酒,他念一念口诀就能让人穿墙而入。这个层面,体现了人们千百年来关于神仙境界的向往,这就更多地为普遍读者所感受,尤其是受易生幻想的少年儿童所喜欢。这个层面是必须有的,实际上也写得很精彩,但,它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第二个层面,就是顺着道士之术而引发的思考:道士是怎么得到这样的手段的?答案很明确:他不可能一开始就会这样的道术。他是经过长期艰苦的修炼才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现在他的弟子仍在象他当年那样,进行着认真而又艰苦的修炼。要不然,就没有人跟他学这个了。这个层面,是暗含的,是留给善于思考的人的。
第三个层面,就是偏偏有人急功近利,想走捷径,投击取巧,既想获得奇异的道术,又不想经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这体现在王生刚跟着师兄打柴,只一个月就受不住,想离开这里。看到道士那么高的道术,才又留下来,但勉强坚持一个月后,还是不想吃苦,于是又提出离山,并提出跟道士学穿墙术。使用穿墙术,在道士处小试通过,就自以为了不起,回家后给妻子谝那点能耐,却碰得一头疙瘩,被人耻笑。这个层面,才是直接体现故事意思的。
聊斋善用衬托之法,作者正面叙述的对象,不一定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这篇也是,虽然题为“崂山道士”,但重点全在王生身上。
说到这里,一般就认为到家了,其实不然。故事以外,蒲松龄又加了一段议论。通过这些议论,作者又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写这个问题,恐怕才是蒲松龄叙写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这就是这篇《崂山道士》的第四个层面了。
第四个层面,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期的恶劣现象进行批判。指出那些喜病忌医的下流之人,有阿谀奉承的人帮他出坏点子,这坏点子或许小试能行,但他们却认为可以通行天下,就象这个跟道士学穿墙术的王生一样,肯定会一次次碰壁。这件事,从方法论上讲,是不可以偏概全,把个别经验当做通行的法则看。从指称实体上,是在斥责那些“宣威逞暴”者的,这样,这篇文字的意思也就深不可测了。这或许就是对那些凶劣势力从政治上斥责从文化上鄙视?
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或者进行再创作。不过,后人的再创作,有改得好的,也有改得不太好的。影视作品《崂山道士》,加进了王生回家后借道士教给的穿墙术盗窃的情节,这在编剧考虑的角度,或许显得故事更厚实,有他的道理。但从蒲松龄想表达的角度看,却与原有主题拉远了。
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情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一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燃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本。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辄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归。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现在有怆父人,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吮痈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绐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译文:
淄川县有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第七,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后代。他从小就喜爱学习道术。听人说劳山有许多仙人,就背着书箱前往游历。他登上一座山顶,看见一座道观非常幽静。有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虽白发垂肩,却精神仪态爽朗豪迈。王七立即上前行礼并与这位道士攀谈起来。道士谈道术谈得极为精深玄妙。王七请求拜道士为师。道士说:“你娇生惯养的,恐怕吃不了劳作的苦。”王七回答说:“我能。”这个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都到齐了,王七向他们一一行过见面礼,便留在观中学道。
第二天凌晨,道士把王七叫去,给他一把斧子,叫他随徒弟们一道进山砍柴。王七恭恭敬敬地听从师父吩咐,随大家进山去砍柴。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实在忍受不住了,便暗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有一天晚上,王七回到观中,看见师父陪两位客人在饮酒。这时天色已昏暗,还没点灯烛。王七见师父用纸剪成一面圆镜,粘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月照耀,满屋生辉,屋里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众徒弟围绕侍候,忙个不停。这时一位客人说:“今天这样的良宵美景真是快乐,大家不能不共享快乐。”于是帅父从桌上取下一樽酒壶,分赏给徒弟们,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七心想:门徒七八个人,一壶酒哪能个个喝得到?这时众门徒纷纷找杯子找碗,抢先喝酒,惟恐轮到自己时酒壶空了。然而来回地斟酒,壶中的酒却一点也不见减少。王七心中暗自称奇。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多谢主人赐给明月照耀,不过,像这样默默地饮酒,也未免太乏味了,为何不把嫦娥从月宫中请来?”这时,王七又见师父将手中的筷子向月宫中抛去。不一会儿,便见一位美人从月亮中走出。开始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过了一会儿,又歌唱道:“仙哪,仙哪!会回来吗?为什么把我禁闭
在广寒宫呢!”歌声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她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惊奇地注视着,那仙女已还原成一支筷子。师父和客人大笑起来。又有一位客人说:“今晚真快乐,可我喝醉了,你们到月宫为我饯行好吗?”于是三人移动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光中饮酒,连胡须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如同镜中的人影一样。又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暗。有一个门徒点上蜡烛进来,却只见道士一个人独坐桌旁,客人不见踪影,桌上残羹剩菜还在。回头再看墙上月亮,只是一张如同镜子大小的圆纸而已。道士问众徒弟:“喝够了吗?”众人齐声回答:“足了。”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该早早睡觉,不要误了明天砍柴割草。”众徒弟连连答应退了出来。王七心中暗暗羡慕师父的道术,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王七实在吃不了这个苦,而道士却不传授给他一点点法术。他再也不愿等待了,便向师父辞别,他说:“弟子走了好几百里路,来找仙师求教,纵然不能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就是传给我一点小小的法术,也可安慰我这颗求教的心。现在已过去两三个月,但每天却不过是上山砍柴,早出晚归。弟子在家时,还真的没有吃过这种苦。”道士笑着说:“我早就说你吃不得这个苦,今天果然证明了。明天早上就打发你动身回家吧。”王七说:“弟子在这里也劳动几个月了,请师父传授点小技给我,也不负此行了。”道士问:“你想学点什么法术?”王七说:“我常见师父行走时,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你,只要学到这一法术我就满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就把穿墙的口诀传授给他,叫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过去!”王七面对墙壁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往里去。”王七便不慌不忙地往墙里走去。等他走到墙根边却止步不进。道士说:“你要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犹豫!”王七按照师父的话做,果然在离墙几步时,猛地向墙壁冲去。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待他回头一看,自己已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大喜,进去谢过师父。道士说:“回去以后,应去掉私心杂念,否则不灵验。”于是送给他路费让他回去了。
王七回到家中,逢人便自吹遇上了神仙,学到了法术,就是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的妻子不信,王七便模仿在劳山的作法,在离墙几尺远处,猛地一下往里冲。结果一头撞到墙壁上,一下子跌倒在地。妻子把他扶起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像个大鸡蛋似的。妻子不由得开起他的玩笑。王七又愧又恨,便一个劲地骂老道士没安好心。
蒲松龄说:“听说这个事,没有不大笑的,却不知世上与王生一样的人还不少。现今鄙贱匹夫,喜欢阿谀奉承,而害怕有益的批评。于是就有谄媚奉迎的无耻之人,给他出施 呈现凶残的坏点子,用以逢迎他的意思,哄骗他说:‘拿这个办法去做,可以横行而无没有阻碍。’初试不一定没有小的效果,于是就认为天下之大,所以有事都可以像这样办了,不到了碰壁而摔倒的时候,不会停止”
共 416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崂山道士》是聊斋中极富预言性的一篇。它通过描写一个纨绔子弟想学道,却不肯吃苦耐劳,半途而废,而最后碰壁的可笑故事,从而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小说虽已寓言为主,但具有趣味性,王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滑稽可笑。小说想象大胆,奇异,具有超现实浪漫主义特征。今黄河入海先生从故事本身折射的三个层面入手,品评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成就,通俗易懂,且闪烁着真知灼见!推荐阅读!【文璘】
1 楼 文友: 2012-0 -2 18:24:07 欣赏佳作,问好。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1 楼 文友: 2012-0 -2 2 :40:14 谢谢,致意!
2 楼 文友: 2012-09-17 01:10:46 有读就有感,这应该也是一种自我内涵的沉淀吧。致敬。舒筋健骨用什么方法中山中医牛皮癣医院大庆癫痫病医院咋样
妇女更年期有何症状用什么药长期便秘怎么食疗
能缓解风湿关节痛的消肿药
上一篇:看到前面一辆宝来正要拐弯体系
上一篇:溪边鱼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