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泉问道中山公园光大中山精神杂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每一个事物,都有固有的根本,都有我之所以为我的本质。只有守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枝繁叶茂;倘若丧失了这个根本,便不可能源远流长。民主党派,同样如此。那么,我们应当反思,究竟什么是党?什么是民主党派?我想,在中华文化的视野中,党的本义便是一群人的结合——这种结合,应当首先是精神的结合,来自思想的皈依。作为民革党人,让我们沿着“振兴中华”的伟大征程,一代代薪火相承、发扬光大的,一定要守住共同的灵魂,一定要发扬优良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走入博大的中山精神,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了解中山先生在开辟现代中国、改造中华文明中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实现党派自觉、继承本党传统的必由之路,也便是思想建党的根基。

所谓大道:贵在求同存异,和实生物;由来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走自己的路,正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决定着中国政党制度的面貌;正是本土文化的自觉,焕发着中国道路的生命力。在多党合作的伟大事业中,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应当贯穿这样一条既体现多样性、又体现一致性的大思路:既坚决维护政治共识,拥护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命脉;又自觉继承本党优良传统,发扬各民主党派的特色。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中国民主党派无不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天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光荣的使命,足以将各民主党派团结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在思想上殊途同归,在道路上同向同行。

党者,天下之公器也。民主党派的文史研究,并非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而是服务于本党的政治使命。这项看似冷寂的研究,关乎本党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关乎本党的精神家园与思想建设。初入民革,组织便指派我参加文史研究会的中山精神研究。面对博大的中山精神,我首先看到的,是浩瀚的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中华文化博大的家国情怀。譬如 大海,一时茫无涯际。踌躇之际,市委会的郭科长打来:“那就去中山公园看看,三十年前,是根据我们民革的提案,将公园名称由人民公园重新改回中山公园。我们与这座公园有着不解之缘,因为里面珍藏着中山精神,展示着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一生,相信会对你大有帮助。”

很好的提醒。丁酉之岁,自夏徂秋,我们中山精神研究组一连三次问道中山公园。曾经遥远的精神家园,也愈发清晰起来。

扣门:中山世家

“三大政纲,创立中华民国功勋卓著;一生伟绩,推翻封建帝制世代流芳”。步入中山公园,首先来到逸仙轩,迎面而来的是这样一副楹联。寥寥数笔,概括了中山先生一生的勋业:创立民国,推翻帝制,提出了改造中国的三大政纲。从古典中国到现代中国,不仅是一代政权的开辟,不仅是历史上又一次改朝换代,而是关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整个中华文明的转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伟人所以不朽,不在于我们能否推崇伟人,而在于历史终究不会遗忘——我们所寄身的时空之中,从共和国体的改造到政治文明的重塑,中山先生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前行不远,便是中山先生的半身像,和那副久负盛名的“天下为公”匾。在历史的迷雾中,很多人可能从未瞻仰过中山先生的塑像,似乎那只是一段流逝的历史。但了解中山精神,不妨从“天下为公”始。天下为公的命题,出自《礼记-礼运》,乃中国精神的精髓,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中得到了继承。我们看到,直到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段,同样是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点明全篇的主旨。《六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到十九大报告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本主义乃中华文化的主线。所谓“大盖天下,仁盖天下”,一个政权能否长治久安,一个时代能否文明进步,“大道之行”的关键,便是“天下为公”。在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中,真正继承天下为公的中山精神,自觉摒弃门户之见,有利于民革党人树立对多党合作事业的制度自信。

铜像的旁边,在走廊入口处张贴着中山先生的简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中山先生的姓名:幼名帝象,讳文,字德明。一个出身农家的子弟,名字却起的如此之大!《三略》云:“帝者,体天则地”,乃自然法则之继承;《老子》云:“执大象,天下往”,乃世间之大道与万象。《尚书》注解云:“经天纬地谓之文,辅世长民莫如德”。《四书》的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注解云:“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这个名字,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密码?预示了什么样的历史定位?然而在现代中国的艰难进程中,中山精神的光芒,注定遮掩在重重山阻之中,在迷蒙的时空里,映照着来世的路。

登堂:中山时代

了解中山生平,不仅是为了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为了理解这段历史,唤醒沉睡的民族记忆。对我们而言,近代史是现代史的昨夜,今天是昨天的延伸。其中领袖人物的生平,总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浓缩着民族的命运。展示中山生平的走廊外,悬挂着“奋斗”的匾额,两旁的楹联至今耳熟能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奋斗二字,概括了中山先生的一生。然而,为什么选择革命?革命又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正是中国近代史亟待解答的命题。让我们循着公园长廊的展示,回溯历史的长河。

一、早期经历与历史宿命

中山先生为什么诞生在广东?这个问题看似无端,然而在中华民族的进程中,每方水土总有历史的宿命。放眼中国版图,这块土地位于大陆南端,面朝南洋,远离北方保守的统治中心,远接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中国近代史的大势,便是中西文明的交汇,在科技文明的引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艰难的进程中,广东作为外来文明最先影响的地方,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我们看到,引领中国历史轨迹的伟人纷纷在此诞生,不仅是孙中山,还有改良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自古以来,广州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对外商贸发达。从晚清的鸦片战争到民初的广州军政府,再到当代的改革开放,广东始终处于中国近现代化变革的前沿。出生侨乡之中,使中山先生从小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又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生于乡土而又周游列国,使他既能深刻了解国情,又能洞察西方利弊,与海外人士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了汇通中西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华侨和留学生也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在这方土地上,直面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反观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无疑更能促成民族主义的自觉,促使其中的先知先觉者,向发达国家寻求拯救祖国的良方。由此诞生的中山思想,具有注重民生的特质,始终以发展建设为核心,代表了民族复兴的航向。

二、建立共和与历史选择

改良与革命,乃近代以来国家进程的艰难选择。洋务运动失败后,年近而立的孙中山与梁启超,在救国的道路上,迅速跻身历史舞台的中心,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参加科举,选择改良;一个游历海外,选择革命。事后来看,改良派准确预见了革命带来的危机,比如外敌入侵、军人专制,但最终只能是革命代表中国历史的方向。从清朝的一路败退来看,倘若深陷腐败不能自拔,便是一代政权的绝症。“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上书李鸿章失败后,中山先生毅然选择革命,以三民主义相号召,建立革命组织,屡踣屡起,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

纵观百年国史,革命是历史的选择,当天命已改,而后改天换地;改革是进步的阶梯,当和平稳定,而后发展进步。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始终与近代历史脉络交织在一起:随着中法战争失败,使他产生了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兴中会得以在海外成立;八国联军之役给中国社会和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动荡,使革命风潮迅速发展;日俄战争之际,中国同盟会诞生,使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力量,中山先生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此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举震动全国,历经屡次失败,燃烧巴蜀大地的保路运动,促成了武昌起义的枪声。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进入了共和时代。

总结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影响历史进程,改变民族命运,但决定战争结果的决定因素,往往在战场之外,国力与国势从整体上决定着战争的结果。倘若一个国家不能保卫和平,不能战胜腐败,不能赢得伟大斗争,所谓“同光中兴”只能是一场大梦。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是清朝人心的瓦解,使革命迅速成功。历史证明,人心向背、主流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在深处制约着民族的命运。

三、愈挫愈奋与历史条件

南北议和后,中山先生卸任临时大总统,随即着手全国铁路建设。他指出:“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牛鼻子,建设便要从现代化的交通着手,这些远见卓识无疑得到了历史的印证。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无从实现。

民国初年,引入了西式政党政治,一度政党林立,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高潮。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籍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这样的多党制,上演的是一场民主的神话,岂能长远?在国会大选中,宋教仁带领国民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西式民主似乎近在咫尺。然而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便以宋教仁遇刺身亡戛然而止,随着袁世凯走向独裁,宣告了西式政党制度的失败。宋教仁遇刺,意味着独裁势力与民主宪政的决裂,破坏的是共和的基础,向独裁者寻求法律解决不啻天方夜谭。在国家道路的十字路口上,中山先生断然选择二次革命。但是,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斗争:此时的革命力量,缺乏一个依靠人民、凝聚有力的政党及其武装力量。

诚然,宪法是民主共和的基础,寄托着现代政治文明的理想,但宪法的效力在于国民的普遍共识,不可能通过抄写一纸法律文件而建立。“政治制度没有飞来峰”,一个国家的制度只能在历史进程中形成。民国初年没有民主共和的基础,政权掌握在以军事力量为依托的北洋集团手中。而清朝崩塌之余,短期内无法形成新的政治核心,决定了时代的撕裂,推倒了内忧与外患叠加的多米骨诺牌。随着袁世凯在称帝中暴毙,维系一统大局的最后力量崩塌,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这段时间里,从护国战争到护法战争,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力量屡遭困境、流亡海外,尤其是广东实力派人物陈炯明的叛变,给他沉重的打击。“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在艰难的国家进程中,直面伟大斗争,矢志伟大梦想,正是这种伟大的中山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在千回百折中一路前行。

四、壮志未酬与历史转折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深刻影响了世界运势,给病痛中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药方。国难纷纭之际,共产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南湖出发建立了共和国。历史即将证明,在革命与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山先生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纵观民国一代,国共关系成为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其中,国民革命从顿挫走向成功的关键,便是中山先生亲自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建设革命军队,建立黄埔军校。这段时间,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动群众、团结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战胜中外势力的严峻挑战,统一广东根据地,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山先生去世后,北伐的胜利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为日后赢得抗日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总结中国革命史的经验教训,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国家事业的成败。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以党治国的思想,提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反对自由主义、分裂主义。面对历史的使命,只有一个凝聚有力、扎根人民、建立起广泛统一战线的政党,才能真正为民先锋,团结带领人民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清朝末年的革命胜利,倚靠了同盟会等革命政党的力量;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的失败,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缺乏坚强有力的政党及其武装力量;北伐的成功,重新奠定统一,便是以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为起点。

共 1006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待九月初九重阳日,看满山红叶朵朵。民革先辈,披肝沥胆。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看我中华神龙,再腾九州祥云。胡老师此文详述党派、民革、孙先生、三民主义等的历史与现状。从文法上说是一篇呕心沥血的“唐宋八大家”之文,是一篇霍金《时间与空间》般的学术之文,更是一篇毛主席“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般催人奋进的励志之文,尤其值得现今的90、00后青年学子多方参详、考究、品鉴。冬日暖阳话不多,遥祝春雨喜乐祥!【:凌凤凰】

孩子积食的症状

宝宝不爱吃饭咋办

孩子积食呕吐怎么办

乳腺癌饮食建议和食疗菜谱
微店店长版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管用吗
友情链接